记者眼

与奥运健儿面对面:奥运健儿与海大学子座谈实录

作者:观海听涛来源:视频海大发布时间:2008-09-09

字体:

9位奥运健儿与海大学子热烈座谈


主持人(魏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时间过得很快,举世瞩目的29届北京奥运会到现在结束已经十天的时间了。我想在场的各位同学和每位嘉宾都还沉浸在回味当中,还体验着奥运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激情。

主持人(杨晓凯)没错,大家都知道今年共有九名海大的奥运健儿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并获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他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身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在看比赛的时候,我为不能到现场为奥运健儿加油而感到遗憾,我觉得今天现场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但是,在这里我很荣幸地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的奥运英雄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奥运故事。欢迎为国争光,为海大争得荣誉的海大的奥运健儿们。

主持人(杨晓凯):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待会儿在来分享他们的精彩。他们是女子射箭张娟娟,男子射箭姜林,49人级帆船运动员李非、胡贤强,芬兰人级张鹏,鹰铃级帆船宋夏群、于艳丽,男子三级跳远仲敏维,男子排球于大伟。欢迎他们!

主持人(魏薇):我们的奥运健儿好多啊!

主持人(杨晓凯):没错!


于大伟(左二)、仲敏维(左一)与海大学子座谈


主持人(魏薇):于大伟,您好!我们知道你人生的转折点是发生在初中,我们手头上有一份资料是摘自网上的,我们来看一下它是怎么说的,“2000年于大伟上了初中,一名排球老师相中了于大伟 ,动员他到体校参加训练,告诉他上体校既可以打球,也不耽误学习,还可以照样考大学。”于大伟是个好动的男孩,又处在好动的年龄,听到这种好事,岂能不动心?那请问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于大伟:其实主要是自己比较贪玩,觉得上课很闷。当时老师是说,去体校的话,时间比较自由,能够自己掌控的时间更多,也不会太耽误学习。体校还有专业的学习课,所以我选择了去体校。

主持人(杨晓凯):你是咱们海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平时你既有繁重的训练任务,又要学习,这两方面你是怎么平衡的呢?

于大伟:因为我在国家队的年限比较长,相对来学校上课机会不是很多。但是,学校的老师一直给予我帮助很多,比如针对我亲身授课,关心我的生活。可以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到了两点的平衡。

主持人(魏薇):作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能够平衡自己的学习和训练实属不易。那么谈到学习,我手上还有一份资料是关于仲敏维的。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和其他学生一样,他平时手抱英语词典上课做笔记,对付不同的考试。此外,他还喜欢篮球,喜欢看小说和轻松搞笑的文章。那么仲敏维,你认为这种描述是不是很客观?

仲敏维:这种描述在高中之前,还算比较客观。到高中就是比较专业化的训练了,时间变得少了,不能随时都抱着英语词典了。(笑)

主持人(魏薇):我们看到资料上说是“对付不同的考试”,为什么用 “对付”这个词呢?你是不是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很大?

仲敏维:学习压力当然很大,特别是高中和初中。“对付” 这个词,我好像没说过。

主持人(魏薇):我们的资料也是来自网上,可能是资料有误。

主持人(杨晓凯):有人说你在赛场上有着自己的霸气和冷静,你觉得你这种霸气和冷静是源自哪里呢?

仲敏维:自己平时的训练成绩是基础,再有就是源自于自信。

主持人(魏薇):从中我们也看出作为运动员艰辛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于大伟,我们知道你在赛场上的位置是副攻手。像排球这样的运动,你是怎么处理好个人发挥和团体合作之间的关系的呢?

于大伟:排球是一个技术相对复杂的运动,对各方面的技术要求也比较全面。在场下看排球比赛的人,如果对排球不是很了解,可能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每个队员在场上都有自己的作用,就像军队一样,每个人站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互相配合好才能充分发挥团队在场上的战斗力。

主持人(魏薇): 我们经常在看排球比赛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对手的实力有多么强大,当我们自己的队员击掌的那一刹那,可能都会体现一种必胜的决心,你在场上是不是也会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感觉?

于大伟:作为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自信心是必须有的,如果说,在场上,队友扣了漂亮的球和我扣了好球,对我来讲都是一样的高兴。

主持人(魏薇):现在北京奥运会已经完美的谢幕了,那么你下一步的打算可不可以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呢?

主持人(杨晓凯):训练方面的。

于大伟:现在我们排球紧跟着下个月的话,可能会回到山东队打新一轮的排球联赛。转过年的话有全运会,是在我们山东举办,这两个比赛对于我来说比较重要。

主持人(魏薇):我们也期待着你在全运会中有更好的表现,谢谢!

主持人(杨晓凯):那你之后的学业怎么打算呢?我想知道。

于大伟:自己当然要更加努力,然后是在训练的课余时间努力吧,多抽一点时间,多向我的这些队员学习。

主持人(杨晓凯):好的,希望大伟在学业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敏维,我曾经听你说过这样一句话,“成绩是需要自己的努力。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一次蜕变,都是艰辛的付出。”现在你也回到了海大,今后的训练和学习马上就要开始了,你又有怎样的打算呢?

仲敏维:我打算是近期以学业为主,因为奥运会回来受了点伤,恢复训练,先把精力放在学业上。

主持人(杨晓凯):那你现在的身体还在康复当中,是吗?

仲敏维:对,因为为参加奥运会准备了一年,就是在北京集训,耽误了一年的上课时间,所以今年上课任务比较紧。

主持人(杨晓凯):好的,主要经历是放在学业上,好的感谢二位。

主持人(魏薇):那最后呢,让我们祝愿二位在未来的日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请二位先休息一下。

主持人(杨晓凯):好的谢谢二位。

主持人(杨晓凯):青岛是帆船之都,作为奥运会协办城市,奥帆赛在青岛的举行更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那今年我们一共有五位海大帆船运动员参加了奥帆赛,他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也为海大取得了更多荣誉,下面就有请我们的帆船运动员们上场,有请。


李非(左四)、胡贤强(左三)、张鹏(左二)、宋夏群(左五)、于艳丽(左一)与海大学子座谈


主持人
(魏薇):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大海的,特别是能够在海上驾着帆船乘风破浪那种感觉很浪漫,而实际上帆船运动是一项很艰辛的运动,这背后的艰辛恐怕只有我们运动员自己知道,尤其是对于我们女孩儿。 那么宋夏群,我想问你,你从小学皮划艇出身,那么为什么中途又改学帆船了呢?

主持人(杨晓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呢?

宋夏群:我在初中的时候学了三年的皮划艇,初中毕业后去了省帆船队,在那里我见到了帆船,就喜欢上了它。

主持人(魏薇):为你当初的决定而感到高兴。  那么艳丽你是我们青岛姑娘,是吧?

于艳丽:是的。

主持人(魏薇):由于你参加了帆船项目需要常年去外地参加比赛,可能很少有时间和朋友家人团聚,那么你觉得过着这样一种候鸟般的生活是不是很辛苦?

于艳丽:是很辛苦,特别是在刚开始想家的时候,但是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那,所以说有些东西可以舍弃一下。

主持人(魏薇):也就说你的人生追求和目标让你坚持下来。

于艳丽:对对对。

主持人(魏薇):宋夏群我这里有你说过的一句话,从事这个项目,每天在大海蓝天中遨游,和狂风大浪搏击,非常刺激,所以十四年来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十四年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那么你现在回首来看的话,帆船运动除了给你刺激的感觉,还有什么?能不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宋夏群:十四年我相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长的一段经历,所以这十四年当中我经历了很多很多有关我成长,让我成长为一个大人,一个大学生的事情,相信这对我以后都是很好的回忆。

主持人(杨晓凯):谢谢!好,这是对于女生而言,那么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帆船运动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请张鹏先说一下。

张鹏:帆船怎么说呢?从开始没接触过帆船到现在,已经有十二年了,帆船是一种与天斗与大自然斗,很刺激、挑战自我的运动。

主持人(杨晓凯):就是说有人定胜天这种感觉吗?

张鹏:差不多吧。

主持人(杨晓凯):好的,那李非。

李非:我接触帆船是十五岁,当时也想得很简单。

主持人(杨晓凯):就是好奇心,是吧?

李非:对,就是感觉自己很适合这个项目。

主持人(杨晓凯):第一次下水就感觉自己很适合这个项目是吧?很有自信。

李非:教练当时对我的评价也是说我很适合这个项目,而且我自己感觉前期的一些训练让我对这个项目产生了一定的感情。

主持人(杨晓凯):已经人船合一了。也不能说人船合一了,就是有一定的感情了。

主持人(杨晓凯):那我想问胡贤强,咱们那个帆船项目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性的训练和比赛。你是怎样理解实践和训练的?

胡贤强:作为帆船项目,首先要了解理论。只有了解了理论才能充分地了解这个项目。了解了理论,当然就是下海实践,去适应帆船。当适应了之后,就需要精益求精。想要在比赛上取得好成绩,就要精益求精,这又要让实践去巩固理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主持人(杨晓凯):大家都知道,帆船比赛是受自然影响很大的一个奥运比赛项目,需要运动员充分地利用多变的风和海流来操纵帆船,长期在海上训练比赛,那么你们对海的理解一定比我们更深刻,那么,你对海是怎样理解的呢?

宋夏群:当我没有接触帆船之前,我也不了解大海,因为我生活在靠山的农村,当我接触大海以后,我觉得大海原来是这样的,好多水啊!

主持人(杨晓凯):嗯,很开阔。

宋夏群:嗯,对(笑)。

主持人(杨晓凯):第一次驾着自己的帆船在海上,第一感觉是什么?

宋夏群:当第一次我驾着帆船出码头的时候,帆船自然就动了,我觉得很奇怪。

主持人(杨晓凯):是风的原因,是吗?

宋夏群:对(笑)。

主持人(魏薇):嗯,感谢我们五位运动员。那么,其实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人或事。我们的运动员自然也不例外,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呢,也请我们的运动员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有没有给自己留下特别深印象的人或事呢?

主持人(杨晓凯):就是在你们的训练和比赛当中有没有这些事情呢?于艳丽,请首先说说吧。

于艳丽: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这样的人真的很多。让我现在想的话,我真的很难表达我对每个人的感谢以及每件事情对自己内心的触动。

主持人(杨晓凯):那这次在你出征奥运会之前,你的教练和你说过什么话?

于艳丽:其实,我的教练一直给了我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他一直把压力憋在自己心里,在赛前只是告诉我们,你们只是去发挥你们的水平就行了,有多少压力,有多少困难教练来背,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位教练是我很高兴也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杨晓凯):在这里我们很感谢他。

于艳丽:对,很谢谢我的教练。

主持人(杨晓凯):下一位,张鹏。

张鹏:嗯,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来。

主持人(杨晓凯):嗯,太多太多了哈,那和队友之间呢?

张鹏:嗯,队友...

主持人(杨晓凯):嗯,那和教练之间呢?教练对你很严格吗?

张鹏:嗯,还可以吧,他是我的兄长。

主持人(魏薇):那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手?

张鹏:对手?

主持人(魏薇):对,因为在比赛当中,有可能遇到来自很多国家的运动员。

张鹏:·安斯利。是我最欣赏的对手,也是我最崇拜的对手,他是帆船界的天才。

主持人(杨晓凯):那是你奋斗的目标吗?

张鹏:嗯,应该是吧。

主持人(杨晓凯):而且是超越他?

张鹏:嗯,对,超越他,伦敦奥运会,伦敦奥运会。

主持人(杨晓凯):嗯,伦敦我们再见(笑)。好,下一位,我们有请胡贤强。在比赛和训练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胡贤强:嗯,要说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但具体有哪些,确实也说不上来。只能说跟队友天天在一块儿,彼此都产生了兄弟一般的感情。像我们这支队伍,整天在大海上与天搏斗,与海搏斗,大海是一个很宽广的东西,人在上面待久了以后,自己的胸怀也变得宽广了,和队友的相处也变宽松了,这样相处起来就很和谐,这是最让我感动的。

主持人(杨晓凯):大海和谐了团队的关系。

胡贤强:嗯,对。

主持人(杨晓凯):好,下一位,李非。

李非:我感觉我跟海有很深的感情,相处长了以后就有感情。而且人和人之间要完成一件事,必须要配合,你刚才要我说的问题,我也一时半会想不出来。但是我要感谢我们的韦教练还有我们的许主任,在我们奥运会期间,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而且也为我们奥运会参赛做了很多工作,在这里,我很感谢他们。

主持人(杨晓凯):好,在这里,我们感谢为奥运会付出的所有人,谢谢大家!

李非:还有个问题,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笑)?

主持人(杨晓凯):嗯,那宋夏群?

宋夏群:我过去14年的帆船经历,我跑的都是多人艇,那么多年来,我换了不同的摇手,我每次为亚运会,为全国锦标赛,为奥运会去征战。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我的照片和于艳丽在一起,我想这一刻,我们在一起奋斗过的时刻是最难忘的。

主持人(杨晓凯):嗯,这的确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啊!

主持人(魏薇):嗯,好了,我们感谢五位,感谢你们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主持人(杨晓凯):中国队在本次奥运会中,很多项目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这是中国登上奥运金牌榜第一位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呢,就有我们的男女射箭项目。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女子射箭个人金牌、团体银牌获得者张娟娟以及男子射箭团体铜牌获得者姜林登场!有请!


张娟娟(左一)、姜林(左二)与海大学子座谈


主持人
(魏薇):张娟娟,你好!

张娟娟:你好!

主持人(魏薇):我们以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分享你夺金那一刻的喜悦,但是现在呢,我有一个问题。你曾经说过,不是我选择了射箭,而是射箭选择了我,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

张娟娟:当时,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教练下去选队员,然后把我挑上来。

主持人(魏薇):那当时有没有觉得自己和这项运动比较有缘?

张娟娟:也许吧,因为第一次见到弓箭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喜欢,也许是这种缘分吧,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主持人(魏薇):听说,你的第一任教练曲月铎问你愿不愿意射箭时,你问“这是啥呀?”是这样的吗?

张娟娟:以前对弓箭什么都不了解,没见过,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那种,但是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魏薇):那弓箭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成吉思汗射大雕那种感觉吗?或者郭靖那样?

张娟娟:确实当时对弓箭一点都不了解,因为当时小嘛,什么都不知道。

主持人(杨晓凯):那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射箭这个项目?

张娟娟:95年。

主持人(魏薇):还记不记得当时最后给教练的答复是什么?

张娟娟:练呗。

主持人(杨晓凯):真的是这样,练呗。现在有什么感觉?当时自己说了这样的话。

张娟娟:也选对了。

主持人(魏薇):认为自己做出了很正确的选择。

张娟娟:对。

主持人(杨晓凯):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和弓箭结上缘了。好的,那姜林,你是怎样和射箭项目结上缘的呢?怎样开始接触这个奥运射箭项目的呢?

姜林:刚开始的时候,和张娟娟是一样的,我俩是一个学校的,是射箭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射箭。

主持人(魏薇):是同一个教练选择了你们两个人吗?

姜林:不是,我的启蒙教练是宋健,现在已经不从事射箭运动了。

主持人(魏薇):要感谢这两位伯乐。嗯,启蒙老师啊!

姜林:对,没有他们也没有我的今天。

主持人(杨晓凯):没错。姜林的妈妈曾这样评价姜林“姜林从小就老实的像个小姑娘。”是这样吗?

姜林:(笑)

主持人(杨晓凯):在你12岁、13岁的时候就会炒菜了,父母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见姜林已经把饭菜摆在桌上了。那都说农家的孩子早当家,那姜林,你认为你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对你的运动生涯有什么影响?包括你的小时候的经历。

姜林:小时候的经历,嗯,毕竟我是农村的,在进了一个专业队伍之后呢,特别珍惜,会更加努力。在平时训练时间之后,一些闲暇时间也会很珍惜,努力地以最好的成绩来回报家庭对我的培养。

主持人(杨晓凯):以及所有关心你的人。

姜林:对,是这样。

主持人(魏薇):通过我们刚才与二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二位在刚接触射箭的时候,对射箭的确是不大了解。包括现在也是这样,射箭这个项目在我国也并不是非常普及。但是呢,有人说过,射箭这项运动非常神奇,因为一练上它,就非常上瘾,是这样吗?

姜林:差不多吧。有的时候呢,我们自己感觉,一个内向的人,练了射箭之后,会变得比较外向。

主持人(杨晓凯):为什么呢?比较豪放?

姜林:不是的,因为射箭本身就是跟自己去较劲,让自己打到10环里面,让自己满意,你如果长时间去打,但是打不上,打不好的话,你会心里非常憋屈,非常烦躁,然后呢,你想爆发,又发不出来,你怎么办?然后可能你周围的朋友就受不了了,你的脾气可能突然间就不好,然后如果你发挥得好,那你的脾气可能就好了,过段时间,你自己打好了,可能就外向了。

主持人(魏薇):那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姜林:对,是这样。

主持人(魏薇):那么,娟娟,有人说射箭就是你的梦想和情结,有人用这句话形容过你。

张娟娟:怎么说呢,练了射箭以后,目标是一步一步前进的。一开始在业余队时候,就想,什么时候进省队啊?进了省队,又想进国家队,进了国家队,就想……

主持人(杨晓凯):奥运金牌了!

张娟娟:对,就这样不断地去朝这个目标努力。

主持人(魏薇):不断地超越自己。

主持人(杨晓凯):那么,听说你加入了射箭队以后就很少回家,平时也是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很少去买化妆品这些东西,反倒是寄钱回家供弟弟读书,那么,你认为,这种朴素是一种踏实或者坚持的体现呢?

张娟娟:我感觉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我感觉,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魏薇):我们看到了很脚踏实地的,毫无浮华的一种运动员的形象。

主持人(杨晓凯):没错,很稳重。我们都知道,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运动员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挫折。我知道姜林是在05年十运会的前夕,受过一次伤,而且很严重,对吧?

姜林:没错,是右腿骨折。

主持人(杨晓凯):嗯,的确很严重。但是我们知道,你还是参加了十运会,并且拿到了你参加射箭运动以来的第一块金牌。

姜林:应该说是第二块金牌。

主持人(杨晓凯):那第一块金牌是在什么时候?

姜林:02年。

主持人(杨晓凯):那对于这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拿到的第二块金牌,有什么感想呢?

姜林:感觉非常幸运,因为当时想的是全国那么多射箭运动员,唯独我拿了射箭冠军,所以我感觉特别幸运,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就不会有我这块金牌,所以感觉非常幸运。

主持人(杨晓凯):我觉得除了幸运,更多的是我们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是不是这样?

姜林:对,这是当然(笑)。

主持人(魏薇):的确是这样,在运动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运动员在赛场上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且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那么,娟娟,从雅典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这四年期间,你是怎么样逐步调节自己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备战奥运会呢?

张娟娟:从04年到现在,怎么说呢,因为有四年的时间嘛,其实就是每年一个目标去不断努力,不是说04年我就把目标放到08年奥运会上了。都是每年一个目标,每年一个目标,不断地去超越,不断地去积累一些经验。

主持人(杨晓凯):期间也会参加一些其他的比赛?

张娟娟:对,其实这枚金牌的取得我感觉跟这过程当中不论是胜利也好,失败也好,应该是从这当中提炼出许多东西,在你比赛关键时候都是很起作用的。

主持人(魏薇):那在这次北京奥运会射箭比赛上,当时是下着大雨,天气非常恶劣,那它对你的比赛有没有影响?

张娟娟:应该说对环值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我的心理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下雨我们的落点会打低,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

主持人(杨晓凯):之前有过这样的训练吗?就是在雨中训练。
(张娟娟摇头)

主持人(魏薇):其实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你当时那种坚定的表情,很淡定,就好象周围的世界都已经不存在,你完全地融入到了射箭当中去。你觉得这种稳定的发挥是出于一种必胜的信心?还是你的性格因素?还是你对射箭这项事业的热爱?

张娟娟:我感觉应该首先是要相信自己,然后要有自己的梦想,你有了想法之后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去拼。而且后面有我们强大的祖国,有我们强大的啦啦队给予我力量。

主持人(魏薇):还有我们海大的师生,学弟学妹们。

张娟娟:对,谢谢你们。

主持人(杨晓凯):奥运结束也有十天了,我想问娟娟姐有没有回过家?

张娟娟:没有,连父母都没见过。

主持人(杨晓凯):在刚刚结束拿到金牌的时候,有记者采访问你当时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我记得你说是母亲做的疙瘩汤,是这样吗?为什么呢?

张娟娟:就是感觉特别好吃,一顿饭让我光吃那个就行。

主持人(魏薇):有多长时间没有吃了?

张娟娟:不记得了。

主持人(杨晓凯):因为训练时间太长了,和家人相处时间太少?

张娟娟:嗯。每年过年都不在家过。

主持人(杨晓凯):你会不会做疙瘩汤呢?

张娟娟:不会做。
 
主持人(杨晓凯):只有等到今天回家以后母亲给你做一大盆疙瘩汤,好好享受一下吧。

张娟娟:谢谢。

主持人(杨晓凯):其实在节目开始之前,我和魏薇的交流中多少会有一些紧张和兴奋,更多的是荣幸和激动,毕竟是和奥运赛场上的健儿们近距离接触。虽然北京奥运会结束了,但奥运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奥运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刚才的采访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把奥运带给我们的快乐,非常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张娟娟:很高兴来到海大,我感觉海大在背后也为我们做了很多东西。像今天,也是很荣幸来到这里,有领导亲切地接见。还有在许主任的带领下,为我们布置了很多东西。应该说你们付出了很多,今天天气这么炎热,这些弟弟妹妹们来参与这个活动,很感谢他们。

主持人(杨晓凯):好的。今天奥运健儿回到了青岛,回到了我们的海大校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我们的家。学弟学妹们,你们以怎样的方式欢迎他们回家呢?
(掌声)
 
主持人(魏薇):好啦!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我们这些身着戎装的学弟学妹们吧。我想我们的学弟学妹们有好多的问题要问我们的奥运健儿们,请大家提问。


海大学子向奥运健儿提问


观众:
据我所知在射箭方面韩国选手具有很强的实力,那么我想问在通往金牌的道路上,您遇到韩国选手,会不会有一定的压力和压迫感?在您战胜她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成就感?

张娟娟:我感觉面对她们三个,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她们实力比我们强嘛,但遇到她们,我感觉挺兴奋的,因为毕竟挑战她们,和她们去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觉最主要的是把握好自己,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结果怎么样,就是把握好自己。等战胜她们以后,我就感觉人都要相信自己。不管对手的强与弱,你要始终相信自己,就可以战胜一切。

主持人(杨晓凯):在对战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感谢对手,是对手给了我们压力,对吧?

张娟娟:我挺喜欢压力的。因为压力变成动力以后可以激发出我很多东西。就是一种勇气,一种霸气,都可以激发出来。

观众:学姐你好,我是咱们海大大气科学08级的学生,我想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奥运会夺得金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它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遇到挫折时,是一种怎样的信念使您能够坚持付出努力,永不言败?

张娟娟:我感觉挫折每一位运动员都会遇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经历挫折,不断地经历成功,不断地使自己成熟吧。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其实也挺多的。当时也挺苦恼的,我感觉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己,要始终坚定你心中的那个目标,不要去改变。就是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它。

观众: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都知道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实力差别都不是太大,有人说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不仅是一种实力的竞争,更是一种心理的竞争。我想问参赛时您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理的?

张娟娟:比赛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冲金。我也有这个梦想,就是夺得奥运金牌。赛前训练不是很好,但自己一直在努力也没有放弃。包括我的排名赛打得也不是很好,打完第一天就在想:不会吧,奥运会就这样结束了?但自己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己。不断往好的方面去想。而且通过比赛,也学习比赛,就是不断地去学习。激发出自己的包括一些想法啊,平时积累的经验啊,应该说都集中到一起了。

文字整理:观海听涛记者团(胡城城 贺薇 高愉)  图:李华昌


美丽的海大校园,出色的奥运健儿
【从左至右:张鹏、仲敏维、宋夏群、于艳丽、胡贤强、于大伟、李非、张娟娟、姜林】


相关链接:

【视频】海大奥运健儿校园访谈

海大奥运健儿凯旋:获学校表彰  与海大学子座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