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复赛已尘埃落定,场上辨手唇枪舌战下流露出的是他们的积累,更多的是他们睿智的显现。观海听涛记者带你关注赛场,关注精彩瞬间——
复赛第三场
正方辩题:通才更吃得开
反方辩题:专才更吃得开
双方辩手严阵以待
盘问环节
反二、三对正方一进行盘问
反方二辩:请教对方辩友,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是什么?
正方一辩: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反方三辩:那其中的海纳百川您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么?
正方一辩:海纳百川的意思就是说海容纳了很多,包含了很多知识啊
反方三辩:那对方辩友,再请教一个问题,做为海大的学子,您知道海大精神又是什么吗?
正方一辩:海大的精神当然是希望我们在大学阶段像大海一样,去包容很多知识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作为一个海大人,你怎么能连咱们的人文理念都不铭记于心呢?其实啊,海大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兼容并包,所谓兼容并包就是鼓励大家博取众长、海纳百川,就是希望你我能够将多方面“能”上升到“才”的高度,当然并且融会贯通,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海大培养的是综合型、通才型人才。
正方一辩:对不起,对方辩友,提问只有十秒钟,你说的太久了。我想指出的是我刚刚解释的海大的精神就是你所说的精神,只不过是把它说的更通俗而已。我刚才也说我们大学阶段就是要博取更多的知识,可这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大学阶段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才。我们成为人才,学习更多知识,就是为了让自己找到一个点去更专心的研究它。大学教育不就是为了我们以后的专才教育所作的一个人才的基础吗?(掌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在我回答您的这个问题以前呢,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话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把这句话送给您,我们俩共勉。(时间到)
正方二、三辩盘问反方一辩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社会是不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呢?
反方一辩:当然,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个社会。但是,发展之后我们看社会在不断的细化,细化要求什么?社会的西化就说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细明明应该工作越来越多,而为什么我们的岗位越来越少呢?就是因为一个人在承担了不同领域的工作,而这个人正是我们所说的通才呀!
正方二辩:谢谢对方辩友看问题能这么深刻,但是我想请问的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又是什么呢?
反方一辩: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当然是通才的协力合作了。
正方二辩:好像不是这样的吧?大家都知道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各个领域人才的不断突破创新。那么问题又来了,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在这个领域里面,是精通这个领域的人更容易实现这种突破创新还是只对这个领域略懂一二的人更容易实现这种创新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刚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大家都听到就是“创新”,正如我方立论中所说,通才更利于创新。谢谢。
一对一对辩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假如对方辩友您今天牙疼了,您要去看医生。您是选择一个专业的牙医呢,还是选择一个什么都能看的医生?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我今天牙不好,我当然是选择一个各方面都能帮我医治的更好的牙医了。刚才对方一辩逃脱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她不想回答,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就由你来回答喽。我想请教一下您,您知道,06年的世界科学峰会上所提出的科技主题是什么吗?
正方三辩:对不起,我不知道,愿闻其详。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么有名的科学主题您都不知道?这个主题就是“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那么我想问对方辩友,专才和通才相比到底谁能综合的更好,交叉的更好,渗透的更好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谈了这个科技博览会恐怕也是看着手中这张纸来说的吧?也就是说之前也不很了解嘛。对方辩友既然说到交叉融合渗透,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他在一个领域不能达到精深的程度,那么他如何交叉如何创新呢?我想请教对方辩友。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作为通才的通才在一个领域内就不能达到精深的程度呢?对方辩友我再想请问您了,阿诺德.施瓦辛格您知道吧?这个肌肉男在美国可是很吃得开的呦!他不仅是好莱坞的动作巨星,更是美国最富有的州的一州之长。那么我想请问对方那个辩友,与那些比他年轻、比他健壮一心演戏的动作明星相比,为什么他能当选加州州长?而相比而言,谁又是通才谁又是专才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一个概念,说通才不仅比专才要广,而且在精深方面也能和专才相提并论。那我就不明白,如果对方那个辩友把今天的通才定义为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辩论,专才的优势又在哪里?
反方三辩:专才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辩友您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就来和我辩论。专才的优势就在于专啊!
正方三辩:而对方辩友刚才说,通才也可以达到专才的专,那这样专才的优势又怎么来体现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又混淆了,我方今天所说的通才所达到的是精而不是专,您一定要把“专”和“精”区分开来哦!我还是请问刚才问您的那个问题,到底是施瓦辛格是通才呢,还是那些一心演戏的动作巨星是通才呢?如果他是通才,而谁又更吃得开呢?
正方三辩:施瓦辛格是通才没错,可是既然要比,对方辩友拿施瓦辛格和谁比?
正方三辩:既然这样的话,那就可以和尼古拉斯.凯奇比了。可是我觉得尼古拉斯.凯奇演戏比施瓦辛格演戏好那么一点点。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咱们今天比较的不是通才和专才谁更专,谁更专谁就更吃得开。而是你的专更吃得开呢,还是我的通更吃得开?
正方三辩:那么对方辩友如何论证你的通更吃得开呢?吃得开在哪里体现?对方辩友没有说在哪里体现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回避了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们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题,要求我们团队合作,因为我们都是通才,所以我们团队合作的很好。那么请问,专才和专才之间如何来实现团队合作呢?
正方三辩:向对方辩友哪种说法,通才的标准其实已经降得很低了。大家仔细想一想,对方便有四位同学都是大一的同学,你们四位还没有大学毕业,就已经把自己定义为通才了,那你们四位的合作难道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领域的整合,能够促进我们一个行业的发展吗?显然不是。那我再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2005年的人才报告告诉我们,到2010年我国将出现2000万专业人才的空缺,那这个空缺要不要填补呢?由谁来填补呢?难道是你们所说的专才吗?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刚才也提到了这份人才报告我感到很欣慰,想必对方辩友也很了解这份人才报告了。那我请问对方辩友,那这份报告中所提到的这2000万的专业人才缺口怎么办?
反方二辩:据我所知,除了这2000万的专业人才缺口,还有1亿的通才缺口。那我想问对方辩友,今天坐在台下的
正方二辩:可是对方那个辩友没有看到的是,物理知识是需要坚固的数学基础来作支撑的。而且我想提醒对方辩友,对于多种知识的整合并不是只有通才才做得到的,对方辩友没有通过现象看本质。你们没有意识到,较高专业能力上的知识整合是能够释放出更大能量的,它所达到的高度是博学所望尘莫及的呀!
反方二辩:我们当然承认两个专才也能整合,但是两个通才是不是整合得更好呢?我们要比较的是专才和通才哪个更能吃得开。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同意对方四辩的观点。但是刚才对方三辩说,他们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需要大家通力合作,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一个通才能够把所有都做好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合作呢?如果不是我们四个人各有本领、各有千秋,我们四个人各有专攻方向,再加在一起合作岂不是效果更好吗,对方辩友?
反方二辩:如果是四个通才在一起合作可以做得更好啊,效率更高。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随着IT技术的发展完全融入了银行、保险、外汇等金融行业,既懂IT又懂金融的通才成为高级人才市场的争夺焦点。那么我请问对方辩友,这不正告诉我们通才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吗?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先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刚才我们那份人才报告的事还没有弄清楚啊。对方辩友所说的1亿的通才缺口我们没有了解,但是我还是要问,这两千万的专才缺口怎么办呢?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只看到了专才缺口,却没有看到更大的通才缺口啊!我再请问对方辩友,武汉大学最新调查报告说有73.7%的单位更愿意要通才,而只有26.3%的单位愿意要专才呀!那你们说是通才更吃得开呢还是专才更吃得开呢?
反方三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美国《时代》杂志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做了一个调查,那其中83%的企业都表示他们对通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对专才的需求量,而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表示他们对专才的需求量大,那请问对方辩友,您对这个数据又作何解释呢?
正方二辩:我方很多人才报告的数据都已经摆在这里,而对方辩友却硬要拿一个美国的数据放在中国来作比较,我不禁感到汗颜。那么我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人才频繁跳槽这个问题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的太好了,如果人才都只精于一门的话,那时不是一条就没有竞争力了呢?如果您精通很多方面,那么要跳的是不是就多了很多选择了?我再请问对方辩友,前一段时间我去应聘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用人单位问我有没有英语六级证书,我说没有;他又问我,有没有三级证书,我说没有;他又问我在学校的时候有没有当过学生干部和相关管理经验,我还是说没有。最后他问我有什么,我告诉他说我专业课得了98分呀!那么对方辩友,这样的面试结果可想而知了。那我为什么没有被录用,是因为我不专还是因为我不通呢?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刚刚大一不要急着找工作。还是刚才那个跳槽问题,如果我是通才,我可以从这个领域跳到那个领域。那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你进了这个领域还要跳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竞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有2300个单一工种被淘汰。那么如果您竞争的一直在这些单一工种中,那这些工种一旦被淘汰的话,那您的竞争又到哪里去了呢?我再请问对方辩友,原中国乒乓球队女队有很多球技精湛的世界顶尖级运动员,他们当时都很吃得开。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只看到拿到双料世界冠军的邓亚平现在在奥委会很吃得开,拿到教练资格证的乔红在国家队如此吃得开,那原来同一时期那些顶尖的运动员到哪里去了呢?对方二辩你告诉大家。
正方二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的提问。我们今天的讨论是建立在“才”的基础之上的事,而对方辩友你举的例子他们都已经是人才了!像你所说的你去应聘一个职位,而你还没有大学毕业成为一个人才,那你怎么去讨论你是一个通才呢还是一个专才呢?
反方二辩:我们刚才讲的是人才啊,通才和专才可都是人才啊!请对方辩友不要再回避我方的问题,正面回答我方三辩的提问。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对方三辩也说了,我英语四级没过,没有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那你算不算是一个人才呢?我们大学毕业计算机二级是不是必须要过的呢?那对方辩友你怎么来证明你是个人才呢?好,对方三辩,我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你说邓亚萍在什么吃得开,乔红可以在教练队吃得开,那只是因为个人的追求不同啊!也有另外一种人,我专业打的好,但我就是喜欢过另一种生活。对方辩友只是抓住了邓亚萍和乔红这种例子,怎么就能够证明通才比专才更吃得开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请你听清楚我说的话,我刚才所说的是计算机三级证书而不是二级证书,是英语六级证书而不是四级证书,很多人在毕业的时候都是拿到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的,却不是每一个在毕业的时候都拿到了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三级证书的。刚才对方辩友又提到了邓小平和邓亚萍的问题,这就让我更不明白了。邓亚萍确实比那些很专的人更吃得开,请您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她就比那些很专的人吃得开呢?
正方二辩:是这样的,我告诉对方三辩,邓亚萍刚开始在国家队专心致志的打球,所以他打球的时候吃得开。以后她又把打球中的经验用在奥委会的工作中,这还是因为体育方面的贡献啊!这不正说明了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吗?谢谢对方辩友。
反方一辩:我方首先对对方辩友指出了,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对其整体而言,不能只就某一个方面来比较。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对方辩友要看一看我小巧玲珑的手,非要把它割下来看一看,那我告诉对方辩友,那将是很疼的呀!
正方四辩:人当然是不能只看一方面,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人才。人才首先要看的就是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对方说通才比专才更吃得开,并没有说通才就比专才更具竞争力啊!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我方已经指出,通才无论是在创新还是竞争还是在人才不断流动过程中都比专才更胜一筹,难道还要我们再重复一遍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我方从来没有否认通才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但是现在社会要求高级人才,这已经不是你会一手就能带给你强竞争力的时代了。找对方辩友的说法,马戏团里的大象还会算数呢,难道我们能够说它在数学方面更具竞争力吗?(掌声)
资料整理:董洁 赵源 摄影:观海听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