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文化也会遗传 传统应该活着——论当代大学生对热点时政的关注程度

作者:徐晴晴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5-16

字体:

背景: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合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两会在我国政治民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每年的两会都会在民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都表现出了对两会的密切关注。

为了了解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学生对两会的了解和关注程度,加强接下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法政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调研部于200732946日在海大崂山校区对154名学生做了一次对两会了解和关注程度的调查。

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是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的,共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85.7%,其中法政学院发放44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88.6%.从收回问卷的情况看,被调查者填答问卷十分认真。本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即

1.对两会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对本届两会的了解及关注程度

3.对两会的态度

4.对时事政治及理论学习的态度

 

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时政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热情,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一直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青年学生对政治政策也有较大的影响。青年学生关注时政是一种传统,我们不应摒弃。倘若大学生对于时政的漠然态度形成一种风气,无疑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发展。

 

曾经我们这样激昂

 

回首上个世纪,中国的古老文明像一条大河,静静地流淌在高山脚下的深谷,虽经盛衰荣辱,却没有什么能够影响改变它的方向。直到20世纪中叶,这条河流才不随己愿地与世界民主政治的海洋邂逅。于是,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每一个公民都是主人,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参与政治。对青年学生的时政教育逐渐形成一种风气。


 

早在延安时期,这一形式就得到了我党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就曾多次亲自作形势报告。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时期,我国大小单位,都比较重视时事政治教育,经常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并辅之以板报、墙报、专刊等形式。确实,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及劳动者,对处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团结方方面面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在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所有人对政治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景象,都为之感叹。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奔小康的今天,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可以说,民主政治这一势如破竹的成功改革在中国大地上如同一声春雷,震响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现在何以这样冷淡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的国事家事在纷纷扬扬地发生,大学生猜不透时事变幻,甚至与时事相比,更加关心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关心自己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似乎在渐渐地变得懒散,变得世俗。

 

有时候,大学生远没有社会希望他们所应表现出来的对时事的鉴别力,很多时候只是凭一腔热血很草率地决定自己在大事件中的阵营,比如往往在牵扯到国格的时候就失去了理智,一旦有丑闻牵扯到我们祖国隐性的对手就都欢呼雀跃。大学生到了应该为自己的举动和话语负责任的年龄,对大事件的品评不是一种儿戏和发泄,而是一种公民权和责任。而对个体来说,大学里时政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起个体公民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鉴别力,不要求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但是也应该要求有对自己的国家、自己将来生活的益处的关注。关心时事是必须的,是一种把自己命运和祖国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必须。

 

系之于国

 

不可否认,建国初期的公民,确切的说是青年们,对国家政治充斥着饱满的热情,而这一热情在文革时期达到了巅峰。有时我们会不禁感叹:他们何以这样激昂?而回头看看青年们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或许你会说,文革是个错误动荡的时代,而如今是太平盛世,环境不同了,行动当然会有不同。难道太平盛世的政治政策真的与我们毫不相干了吗?当然不是,未来属于我们,国家需要新一代的人去建设。不论将来我们走向商界还是政界,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都与我们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了解时政,熟知时政,这样,一旦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们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据了解,2004年,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了第四次修正案,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而政治文明决非空中楼阁可凌空而建,其所需之一就是舆论的监督,这源于大家主人翁的态度和行动,源于我们对其的了解与认知。中国在飞速的发展,每分每秒她都在变化着,政治、经济、文化,一切的一切都不同于以前。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前人的传统,时刻保持一颗明鉴时政的心态应该是一种长生的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孤立的史无前例的建设,正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言,“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又有新颖又有保留,青年学生关注政治是一种传统,是“固有之血脉”,不能够到我们这一代就断流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始终是国家这条大河的一个重要的支流,倘若我们对时政漠然视之,那我们国家的政治似乎要无人问津了,更不要说什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了。

 

系之于身

 

从大处讲,青年学生关注时政是继承好的传统,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从小处来说,这也关系到个人利益。就业与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关注的两件事,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无疑于这两件事息息相关。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时间用在哪里都是看的见的,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够更好走向未来。

 

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已经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水平的人才,谁就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竞争的力量,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知道,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我们可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培养人才,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把自己塑造成人才。对时事政治的全面了解不单单有助于我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阅历,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际点说有助于我们的就业和生活。通过对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的了解,我们能够正确的熟知就业方向以及各方面人才所需。我们只有关注时事政治,直面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产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得以深化、提高。

 

青年学生淡漠政治并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或许它将会是一种阻碍。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番:对于实事热点政治,我们了解得够吗?

 

记者:徐晴晴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