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故居探访记

作者:姚琼 张帆来源:观海听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5-11-12 字号:

闻一多故居
    位于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该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闻一多住于南面一间房子,面积约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将此楼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楼前立有闻一多塑像,碑文由臧克家撰写。



    朝着一多楼的方向走去,远远就望见大片蔓延的深绿色。如今的一多楼,常年被青藤覆盖,似乎将记忆凝固在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海大的时候。时已至深秋,那些叶子也渐渐有了些凉意,风吹过,便扬起一角,掀起满墙的涟漪。它是安静的,连同楼前矗立的闻一多像,都只是默默沉寂在历史的书卷中。在战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一多先生,如今,该安静的休息了。

    闻一多先生于1930年8月来到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在青岛的这段日子,对先生来说,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呢?从他在《青岛》这篇散文中的描述我们似乎能窥见一二。“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这是闻一多先生眼中的青岛,浓墨重彩的描绘着一幅绝美的风景图。他说,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他在青岛的生活,想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初来青岛时,闻一多住在汇泉浴场附近的小房子里,海水涨潮时离门口不到两丈,他对这种生活是感到十分惬意的。蓬莱仙境的梦在青岛逐渐展开。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位于小鱼山上,校园依山而建,走在校园中就能看见群山环绕。当年的闻一多,怡然自得的享受这种环境。每次上课时,他总是邀上当时同为国立青岛大学教授的梁实秋,沿着漫长的山道策杖而行。今人给闻一多身上加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说到底,他首先还是一个诗人,一个文人,对生活所抱的态度,始终是浪漫的。先生曾经住过的一多楼披着那绿色的外套,也算是罩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

    这座楼是如此安静,以至我不敢惊扰。小心的踏入一侧的青石板路,只觉得陷入了一片沉寂。阳光此刻还无法照到这里,空气有些潮湿。楼的一面新安装了一扇铁门,可惜大门紧闭着,无从探访里面的世界。再往里走,忽然闪出明亮的灯光,象是有人在这办公的样子。拐过一个小弯,就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庭院。刚一步入,便惊起两三只鸟儿。它们原本在一棵树下悠闲的憩着,大约久未见人来,一看见我,大受惊吓似的“扑棱棱”飞到附近的院墙上,警惕的打量着我。小院子里看起来也是久未经人整理,一根葡萄藤沿着墙边的架子勉强爬到半人高的地方,几颗小小的葡萄挂在不起眼的地方,让人感叹它们生命力的顽强。院子中间是一棵不知名的花树,开了一树浅浅的花朵,俯身下去细看,有莫名的感动。还有一株小灌木,缀着累累的小红果,枝干纤细,可是并不觉得脆弱。院子深处的一棵老树上缠绕着深灰色的藤蔓植物。四周的院墙痕迹斑驳,有着年代久远的气息,已是80多年前的建筑了,禁不住显露疲态。

    再走几步,就走出了小院子,感觉像是刚从一个时空隧道中走出。无人的旧庭院,爬满藤蔓的树,还有那无尽的覆了满楼的叶子,恍然是另一个年代。似乎四周的景物慢慢褪去颜色,一切变成黑白胶片般的老电影里的情景,渐渐蒙尘,仿佛在故纸堆中看见了先生伏案的情景。被突如其来的阳光刺痛了眼睛,一抬眼便看到了闻一多先生的雕像,思绪又转回到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的日子。1930年6月,闻一多在上海遇见了老朋友杨振声和梁实秋,正在负责筹建青岛大学的杨振声力邀闻一多来青,梁实秋回忆此事时说:“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就一言而决,决定在青岛大学任教。”入秋后,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唐诗”、“名著选读”、“英诗入门”等课程,一边授课,一边进行学术研究。同样是在他的散文《青岛》中,他说:“等秋风吹起,满岛又恢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木牛的叫声,人说木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意蕴悠长的一句话,让人想象先生策杖在青岛的山路上静静的行走的身影。对先生故居的探访,其实也是安静的,如果先生还在,我的进入和离开,应该都没有惊动他吧。


记者:姚琼 张帆   摄影 :李子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