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陪儿子过“独木桥”

作者:刘斌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09-08

字体:

 刘大叔说,儿子考上大学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常言道“高考是独木桥”, 孩子挤、家长也挤,今年全国800多万学生冲上了这座独木桥,推算一下就有至少2000万家长间接地挤上了这座“独木桥”,刘大叔一家今年也挤上了这座“独木桥”,他的儿子刘自强在今年的高考中位列安徽省47万考生中的大约一万七千名,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海大,成为了海洋科学专业的一名国防生。

 

    刘自强妈妈用了一个词,贴切地表示夫妻俩这么多年的生活——“陪读”。

 

艰苦的“陪读”三年

 

刘大叔在淮北的一个矿上开卡车已经开了快二十年了,“一个月八九百块的工资,加上他妈妈一月三百来元的工资,一月来也就一千来块钱”,刘自强的妈妈快五十岁了,按说到这个年龄退休起码月工资应该有五六百了,为什么现在却只有三百来块钱呢?原来刘妈妈为了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早早地便办了“内退”,从印刷厂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内退”的工资比正常退休金要少很多,而且尽管现今煤价涨高,但办“内退”是不享受升级待遇的,所以她一个月也就能领个三百来元。夫妻俩还将“家”搬到了一个多钟头车程的市内,开始了与孩子“共同高考”的生活。

 

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庭支撑孩子考大学自然不是易事,但刘大叔夫妻说他们打心底支持孩子上大学,有再多困难也不是理由。“与其他家合租房子能省些,但带水电一个月至少也要二百元,孩子学习资料一沓一沓的,这可花很多钱,得保证孩子营养跟上,这马虎不得,总之一月下来娘俩要八九百元才能支撑下来。”其实再加上其他一些事情得花钱,一家人一个月是没有剩余的钱的,甚至还会入不敷出。

 

 艰苦是艰苦,但夫妻俩人坚信学习是克服艰苦的最好办法。刘妈妈介绍说,在淮北学习不单是孩子的事,更像是一家人的战争。在那里考上好大学远比家财万贯要光荣的多,“在矿上考上好大学太不容易了,别人听说我孩子考上中国海洋大学都说很好,我们也光荣。”和身边的家长一样,夫妻俩人一直保持着灿烂的笑容。

 

自强考上大学自然花费了不少力气,“自强都是学习到晚上一点钟,后来老师劝告后孩子才睡得稍微早些,但不会早过十一点” 刘妈妈很心疼孩子,其实她比孩子还要辛苦,因为她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自强展开,晚上回来前要给孩子烧好热水供孩子洗澡,孩子学习时陪在跟前,待孩子睡下后她才会躺下来,第二天要早早地为孩子准备好早餐,不过刘妈妈是个乐观的人,她也挺爱运动,自强走后,刘妈妈会爬爬住宅后的小山,偶尔人齐全时还会和其他家长打打牌、聊聊家常。

 

刘妈妈虽然懂得苦中作乐,但自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还是让刘妈妈很揪心,因为自强进入高三冲刺时成绩有很大的波动,有一次还跌到百名之外,这一度让娘俩很苦闷。自强那一阵情绪很低落,刘妈妈也不知所措,因为丈夫要去工作,刘妈妈只能自己想办法了,她觉得是为自强释压的时候了,刘妈妈找孩子谈心,分析失败的原因,她对自强说考得不好是因为考试前身体状况不好,是外因。只要心态保持得好,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果然在这次低谷过后,自强很快恢复了状态,总之最后高考发挥得还算正常,尽管自强还是有些不满意。

 

其实“陪读”从呱呱落地开始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此话虽值得推敲,但人的世界观最早确实是在孩提时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朴实的刘大叔说,自强自小就不用他们操心,“这孩子学习绝对认真,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要求他” 刘大叔不懂得大道理,他只知道自己夫妻俩人都是工人,受了不少苦,孩子应该从事一些不受苦的工作,自强打小也晓得这个道理——简单的道理。

 

   其实从严格的意义而言,他们这二十多年来从事这一事业的工作就是“陪读”,自强是独子,刘大叔说,他们都是工人,没什么事业,唯一的事业就是“供”这个孩子,他们将满腔心血投注到了孩子身上,“陪读”工作也收效显著,“孩子很老实,也很尊重父母,从小就是班长,高中上得还是‘火箭班’,他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矿上的其他人挺羡慕我们家的”,沧桑的脸庞满是辛劳的印记,黝黑的肤色掩映不住满心的喜悦。

 

  自强在新生报到处已经待了一个多小时,因为人太多,这一个小时中队伍只移动了四五十米,因为队伍在过道,所以外面的家长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里面的孩子们,刘妈妈紧盯着那个穿红衣的身材高大的男孩,那就是自强。今天是刘妈妈“陪读”生涯的最后一天,从今天起自强就要真正自己生活了,真正离开父母了,“宿舍人多,我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我放心不下啊!  刘妈妈道出了自己的担忧,自强的队伍走到了墙后,外面的刘妈妈看不到儿子了,她有些着急了,把丈夫叫来了,俩人一起探头找寻儿子。这时儿子的头露出窗户,像是向父母示意一下“别着急,我在这呢!”夫妻俩这才放下心来。

 

  显然二十余年的“陪读”生活使得夫妻俩对孩子仍放不下心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造成了对孩子的压力,夫妻俩人也清楚这一点,他们希望通过在大学过集体生活孩子能快速成长,这样他们“陪读”的真正目的就能实现了。

 

 

记者:刘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