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中旬的一天,我走在校园的路上。  天气晴朗,阳光柔和地洒在地面上。微风徐徐,空气中飘荡着阵阵花香。我深深地呼吸着,一股股清新的气流沁入心肺,周身顿感舒畅。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充满着活力和希望。一校门旁牡丹园、月季园中的花朵争先斗艳,五彩缤纷。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小鸟在周边的树木中鸣叫、跳跃。  随着平整的路面在眼前延长,路两边修剪整齐的冬青长出了嫩芽,怒放的樱花、桃花、李子花等开满枝头,丁香花发出阵阵清香,长满嫩芽的桐树、松树等排列在路的两边,和各式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海大独有的风景。校园太美了!此时的我,陶醉中陷入对往事的回忆。  我是1972年来海大工作的。那时的山东海洋学院还处在...
    2022-06-08502
  •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国立青岛大学校门国立山东大学校门山东大学校门山东海洋学院校门青岛海洋大学校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门95年前,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在汇泉湾畔、八关山下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先贤们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开国人在青岛自主创办高等教育之先河。建校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学校快速发展的70年,更是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海洋事业同行共进的70年。学校始终处于国家重点建设的第一方阵、引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以培养和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以全面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国家海洋事...
    2022-05-242244
  • “东方有学府,晨曦撒梧桐。红瓦映蓝天,绿树听呢哝。”追忆三秋桂月,初临海大,其闲暇也,则从游学府,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悬于空天,镀万物以金芒。天湛蓝而无云,凯风与吾偕游。或遁林以闻莺啼,或上高山而观浮岚,或卧而仰观阆苑之璀璨,或立而遥望碧城之壮丽。乃吟“早起看霜雾,万物弥头白。霜抚岐峭山,雾掩缥缈海。帝女衔木石,哀鸣詨九垓。醉醒当时错,风雪恨难裁。”夫美景易逝,良辰易失,至今已然两年有余,离去之日不远矣。每念及此,常掩面涕泣。故作此文,以怀海大。不知不觉间,已经陪伴海大度过两个四季,阳春三夏,金秋九冬。这里有无数难以描绘的美景,也有着许多故事。海大的淑节阳春有我的故事。艳春莺时,万物新生。桃...
    2022-05-20640
  • 高亨先生是研究先秦诸子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1953年夏,高先生经陆侃如、冯沅君两位教授引荐,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和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并称“冯陆高萧”四大名家,为这座底蕴厚重的校园平添了一段人文佳话。高亨乃寒门出身,自知学习不易,因之读书尤为用功,少时即已熟读四书五经,并知其要义。青年时,他负笈他乡求学八载,1926年夏从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任教生涯。在长期漂泊不定的岁月里,他克服种种困难,潜心学术研究,运用传统朴学方法和现代治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一批...
    2022-05-181331
  • 每家都有每家的家风,它一直“润物无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本期策划家风专题,诚邀海大老先生的子女、知名专家教授、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为我们讲述一个个朴实无华、令人心生感慨的家风故事。他们娓娓道来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向我们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1953年应当时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的邀请,我们一家从北京搬到青岛,开始了我们在青岛的生活。我记得我家住在鱼山路26号的日子,童伯母有时候会到我家来和我母亲聊天,父亲在家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书房里,不过有时候也会在玻璃房里种些花草。  小时候只记得和父亲到第一海水浴场游泳一次,他游得很好,而且会坐在水面。偶尔有朋友来就...
    2022-05-16692
  •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对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情有独钟,在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园里,就留有许多蔡元培先生的深深足迹。  蔡元培于1929年6月应聘担任国立青岛大学(后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这个筹委会的十多名委员中,有杨振声、赵畸、杜光埙、何思源、傅斯年等五人是蔡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学生,其中杨振声、赵畸(太侔)先后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在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以及山大奠基性发展中,蔡元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 “兼收并蓄”的传统,也溶入了国立青大和山大的血脉。  国立青岛大学的校舍是接收私立青岛大学原址(大学路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幽美。校址由济...
    2022-05-131233
  • 一生以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实现教育救国为己志的赵太侔,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关系最为深切。1932-1936年、1946-1949年,他先后两度执掌国立山东大学,加在一起整整8年。从30年代“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到40年代发展、辉煌时期,赵太侔为我们描摹了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的沧桑砥砺及春华秋实。  1932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正式任命原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出任校长之后,办学治校特色鲜明。他在院系设置上突破旧有的模式,把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把工学院与理学院一起办,把农学院设在济南,根据山东省的农业实际加以研究,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创新性做法得到...
    2022-05-06821
  • 1933年12月16日的 《北洋画报》(第1025期)上,刊出“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俪影”,并有 “俞珊女士新婚倩影单独照”,照片上新娘新郎含喜不露,两侧的伴郎伴娘皆为俞家侄女、公子,天真开朗。  时年,俞珊25岁,(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职员,赵太侔44岁,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与俞珊的婚事,被梁实秋称之为“有情人终于成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旧笺拾零》)。的确,一位不苟言笑“饶有六朝人风度”的大学校长与一位大胆泼辣风姿翩翩且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演员相结合,十分让人关注。  有人分析,两人都是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者,在志趣爱好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不失为一种解释。  赵太侔(1989-196...
    2022-05-045748
  • 2015年的那个夏天,某日的早上7点多,我第一次来到了这个未来将要发生许多故事的地方。从下公交车的那一瞬间开始,我就闻到了一阵特别的味道———海水般淡淡的咸味。我告诉自己,一定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名字造成了心理作用。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那么我和海大的故事就从人生五味说起吧。百味以“咸”为首,那么我的故事就从咸说起吧。说到海大,那就不得不提到这“海洋”二字,在海大的三个校区里,鱼山校区离海是最近的,走路不过五分钟就能看到海了,故而在校园里也能闻到大海的味道。浮山校区呢,离海也不远,毕竟位于香港东路上,去哪片海都方便。唯独我所在的崂山校区,夸张点说简直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巧就巧在我们却是离崂山最...
    2022-05-04549
  • 1947年秋,陆侃如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国民党特务黑名单上的进步教授陆侃如,熬过了青岛解放的前夜,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从此,在他的学术研究进入黄金时期的同时,与华岗、童第周组成“三驾马车”,在上世纪50年代带领山大驶入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  “以言教讼,以身教从;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这是许多陆门弟子的共同心声。陆侃如一生为师,桃李盈门。开门研究生龚克昌忆及先生对自己的培养时说:先生是一位后学的良师。作为一个良师,须具备两条件:一是要有广博精深的学问,二是对学生要有谆谆善诱的精神。这两条,陆先生都很具备。  学生时代的陆侃如曾是名家大师的高徒。1922年初,他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系,成为国学大师胡适...
    2022-05-021322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