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荟萃

【中国新闻发布】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为魂 筑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之基

作者:李岩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发布时间:2025-10-30

字体: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办校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7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海洋领域的领军者,他们在海洋科研、管理等不同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征程壮阔、科技铿锵。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和给学校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加强有组织科研,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立足国家战略,引领科技方向

  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科研领域持续发力、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科技的进步,形成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学校科技任务,提出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批国家和省市重大计划”的创新链条,建设了海洋碳中和中心、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低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平台,为推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从自主研发深海潜标,到构建国际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再到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开发“神针”南海大模型,中国海洋大学赵玮教授及其团队始终瞄准我国核心战略海域——南海的环境安全保障重大战略需求,以数十年深耕与创新,有力推进了深海科学与深海技术协同发展进程,为南海环境安全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数据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发展注入科技动能。2025年4月,赵玮教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以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海水鱼生长的快慢,精准调控喂养营养,不仅能让海水鱼快速健康成长,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养殖环境。”为了深耕“蓝色良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艾庆辉为海水鱼定制了“健康营养食谱”,在海水鱼养殖技术上不断开拓创新。在2024年6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海洋大学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积极建设海上牧场,突破了鱼类养殖和装备工程关键技术瓶颈,创造性地构建了陆海接力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开发了深远海养殖智能化管控系统,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批量收获商品规格三文鱼,这是我国首次在开放海域实现鲑鳟鱼类网箱养殖规模化生产,为进一步提高海洋食物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致力原始创新,实现科技突破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研究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新趋势和新特征,中国海洋大学着力加强有组织的原创性、引领性科研工作,把自由探索的内在动力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相结合,力争在海洋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为了不断产出重大的原创科学成果,中国海洋大学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一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牵引,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二是利用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原创探索项目,加强原创思想的及时资助;三是鼓励学科交叉,持续推进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蓝色粮仓”等科技创新计划。

  今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在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相关成果刊发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该研究揭示了大气污染物影响全球甲烷源汇收支的关键机制,对预测甲烷浓度年际变化趋势和制定气候减缓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与气候治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导。  

  中国海洋大学长期深耕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跨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在吴立新院士带领下取得系列重要突破。其团队发起的“透明海洋”计划,有力推动了“两洋一海”立体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其中,“大洋能量传递过程”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学校还成功获批建设山东省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并组织实施了我国深海大洋领域首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在深入实施特色科技创新计划的基础上,中国海洋大学逐步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问题凝练机制,致力于将基础研究的优势转化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技术。同时,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学校主动开展前瞻性布局,重点挖掘并专项支持一批诸如深海中微子观测、海洋量子通信等对传统产业具有革命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以期切实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

  在海洋装备研发与海上施工安全方面,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先进设备,比如多普勒激光雷达、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波浪滑翔器、水下滑翔机等,获得业内高度认可并实现广泛应用。学校在近浅海工程方面也成果斐然,不仅研发了透空式新型近浅海构筑物及分析设计理论,还发明了复杂恶劣海况下桩基施工与软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体系。目前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30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

推动产业融合,赋能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保障资源供给意义重大。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深度参与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自2000年起,中国海洋大学牵头驻青岛的多家涉海单位,共同筹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22年正式挂牌组建,定名为崂山实验室,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实验室。学校积极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这为整合科研资源、攻克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学校联合政府与企业,共同成立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该研究院致力于打通“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全链条,推动创新要素充分汇聚、高效流动。针对一批创新性强、产业化前景好、示范效果明显、有望冲击临床准入的海洋新药,研究院集中力量攻关,通过源头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开拓新的发展格局和赛道。

  今年8月,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LY104注射液,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药物是学校“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中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也是继BG136、LY102之后,第三个获准开展临床试验的海洋药物,有望为高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推动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自主可控的良种,这就好比农业的种子“芯片”。中国海洋大学“蓝色种业”创新团队先后培育出20余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包括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蓬莱红4号”、海湾扇贝“海益丰11”等,并构建起集育种、繁殖、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600多万亩,带动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科技赋能、梦想起航,作为国家海洋科教领域的领军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将逐梦大国重器的豪情与探索蓝色经济的使命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风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路上奋勇前行。

执笔人:李岩(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处处长)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