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与夫人俞珊

作者:田广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13

1933年12月16日的 《北洋画报》(第1025期)上,刊出“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俪影”,并有 “俞珊女士新婚倩影单独照”,照片上新娘新郎含喜不露,两侧的伴郎伴娘皆为俞家侄女、公子,天真开朗。
  时年,俞珊25岁,(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职员,赵太侔44岁,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与俞珊的婚事,被梁实秋称之为“有情人终于成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旧笺拾零》)。的确,一位不苟言笑“饶有六朝人风度”的大学校长与一位大胆泼辣风姿翩翩且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演员相结合,十分让人关注。
  有人分析,两人都是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者,在志趣爱好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不失为一种解释。
  赵太侔(1989-1968)是著名教育家,又是著名戏剧家,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在戏剧方面的兴趣、才华就崭露出来。1917年北京大学毕业,回济南任一中校长和山东实验剧院院长,实验剧院直属山东省教育厅,教授京昆话剧,师资力量雄厚。赵太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聘请洪深、徐志摩等任通讯导师,开齐鲁戏剧教育的先河。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在纽约从NormaNGeddies学舞台图案;1924年,赵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闻一多等喜欢戏剧的留美同学,开始排演五幕英文古装戏 《杨贵妃》,在纽约公演后,大获成功,轰动一时;1925年赵太侔与闻一多、余上沅结伴离开纽约回国,商定发起一个新的戏剧运动,但船到上海后,正值五卅惨案发生,触目惊心的现实让他们从梦中醒来;三人又来到北平,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特别开设了一个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同时还在北大兼任了两门戏剧课程。可以说,赵太侔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热心于戏剧改革的戏剧家和国剧运动的倡导者,业界颇有影响。
  俞珊(1908-1968)则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演艺界大放异彩。俞珊1908年生于东京 (其父正在日本留学),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少时就读于南开女中,后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21岁的俞珊经田汉介绍加入南国社,当年她就成功扮演了《莎乐美》一剧的主角。《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名剧,由田汉亲自翻译并执导。施寄寒在《南国演剧参观记》一文中记载了1929年7月6日该剧在南京首演时的盛况:是晚,全场座位不过三百左右,来宾者竟达四百以上,场内空气甚为不佳。由于当时观众太多,以致剧场秩序混乱,因此从第二场开始,票价由六角提高到一块大洋。有评价说,这次演出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是莎乐美的扮演者起用了“容貌既美,表演又生动”的舞台新秀俞珊,她的表演激情四射,大胆泼辣,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求爱不得便割下所爱头颅亲吻的犹太公主形象,她从此声誉鹊起,这一镜头的剧照,成了中国话剧的经典形象。直至2003年,还作为标志性的画面用在了新出版的一部《插图中国话剧史》的封面、封底上。1930年,俞珊又参加了南国社第三期公演,在《卡门》中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的吉卜赛女子形象,评论认为“俞珊演得热情泼辣,十分动人”。难怪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在自家墙上钉着些斑斓的蝴蝶标本和一幅“莎乐美”剧照,旁边是俞珊的一件舞衣。有一次俞珊到上海演出,徐志摩竟挤到后台去看俞珊的化妆,这些都引致了夫人陆小曼的“醋意”。
  赵太侔、俞珊1930年来到青岛,赵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杨振声辞去校长职,赵太侔接任校长,俞珊任图书馆职员。据梁秋实回忆,当年赵太侔和杨振声等共同住在黄县路上的一座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夫妇和孩子,伙食及家务均由中存夫人料理,“金甫(杨振声)和太侔都是有家室的人,但是他们的妻室从不随住所……五四时代,好多知识分子都把原配夫人长久的丢在家乡,自己很洒脱的独居在外。”梁秋实还记得:“赵有妻室儿子,他家住在北京宣外花椿树胡同,他秘不告人,也从不回家,他甚至原籍亦不肯宣布。”此时的赵太侔之所以刻意淡化原妻室的存在,是其对俞珊这位风摩一时的“莎乐美公主”已有情有意了。但追求俞珊的不只是赵太侔一人,其中有梁秋实、徐志摩等,徐志摩在《爱眉小札》中描述说:“星期四下午又见杨金甫,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秋实也有不少丑态,想起来还算咱们露脸,至少不曾闹什么话柄。(1931年6月14日自北平)”。
  赵太侔追求俞珊并没有太多优势,两人年龄差别较大,且赵已有家室,但两人最终还是成婚,据知情人分析,除上述在戏剧事业上志趣相通,成为沟通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赵太侔于1932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对俞珊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梁秋实回忆说,金甫私下对我说,校长一职一定要让太侔继任,这与他正在进行中的婚事有决定性的助益,事实证明他的决定非虚;俞珊的弟弟俞启威(后改名黄敬)系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学生,中共支部负责人,因组织领导学生运动被当局逮捕,俞珊为解救弟弟而借助赵太侔之力,赵太侔在《自传》中记述了自己解救黄敬的经过并承认 “俞启威我是保释了出来的”;还有一说认为,俞珊的父亲俞大纯以为长女俞珊是“名门戏子”,很不光彩,一度要登报脱离父女关系,家庭关系不睦,俞珊顺势嫁给了赵太侔。
  正是在1931年,赵太侔任山东实验剧院时的学生李云鹤(江青)来到青岛,通过赵太侔的关系,在国立青岛大学谋取了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一来二去,李云鹤成了赵太侔和俞珊家的常客,并在此结识了俞珊的弟弟俞启威,1932年春夏之交,两人由热恋而正式同居。后来,俞启威突然被捕,为了不让李云鹤受牵连,便转告她“另寻出路”,恰在此时,上海明星公司导演史东山到青岛物色演员,赵、俞二人便推荐了李云鹤。她到上海后,以俞珊“表妹”的身份在田汉家借住,并通过田汉的关系,从此以蓝苹的艺名混迹于大上海的演艺界。这也埋下了赵、俞两人在“文革”中“不正常死亡”的苦果。
  1933年赵、俞两人完婚后,夫唱妇随,在美丽的青岛过着恬淡舒适的生活。婚后的第二年(1934年),蔡元培夫妇到青岛度夏,作为东道主的赵太侔热情地接待老师,几乎每次都和夫人俞珊携手迎送。据《蔡元培日记》,蔡氏夫妇抵青岛的次日(1934年8月30日),赵氏夫妇即共同到其下榻处拜望,31日晚,又共同在劈柴院的顺兴楼“招饮”蔡氏一行。9月29日,蔡氏夫妇应邀观剧,“观看 《六月雪》(柴女士),《审头刺汤》(陶女士),《御碑亭》(尚小云),《四郎探母》(俞珊女士)。”已很少登台公演的俞珊,与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同台演出,反映了赵氏夫妇对蔡公的尊重,也说明其夫妇关系的亲密。1935年夏秋间,蔡元培夫妇又两次在青岛小住,赵太侔、俞珊多次宴请,蔡公亦到赵宅登门回访。日记中的记述可以从侧面看出,这一时期他们婚后的感情生活是融洽和谐的。
  1936年3月,赵太侔因处理学生运动失当和办学经费的压力,辞去校长职务。先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职,“七七”事变后辗转到达重庆,一直在教育部所属部门任职。俞珊随同丈夫奔赴后方。在重庆这一段,两人的感情变化尚无资料可鉴,据刘康甫(山大校长室秘书主任)的儿子刘光鼎在《我和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一文中透露:“俞珊一直跟着赵太侔到抗战胜利,给他生了两个女儿。抗战胜利以后,从重庆回来的时候,俞珊就坚决跟他离婚了”。的确,赵太侔于1946年回到青岛,第二次就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一直单身生活。赵太侔于1949年11月21日(青岛解放后半年)填写的职工登记表中 “婚姻状况”栏写着 “结婚赵俞珊 分居已久 现在何处不详”,1950年 3月 24日填表中,“家庭成员”栏为:子(赵)西陆,任北大讲师,(赵)西陵任中纺化工厂技术员,女(赵)西华任山大讲员,(赵)西清为北大医学院学生,两子两女。但在1965年所填的职工登记表中,则写了“爱人俞珊,54,中国戏剧学院职员,不同居”,似乎二人仍存在夫妻关系,只是早已不同居。
  有史料说明,建国后俞珊先后在江苏京剧团、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非中国戏剧学院)。据时年(1966年)正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的石湾(《记忆常新》)介绍,那时该院有两个不在正式编制的挂靠人员俞珊和许姬传。俞珊原在江苏省京剧团工作,是田汉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时安排她每月到研究院来领生活费的,许姬传是梅兰芳院长从前聘的私人秘书,梅院长逝世后,艺术局就让研究院每月给他发生活费。因他俩都不用上班,所以平时谁都见不着。石湾还亲自见证了1966年文革兴起后,俞珊被红卫兵抄家、批斗、剃阴阳头的惨景:在俞珊家里,一群红卫兵围着掩面而泣、剃着阴阳头的俞珊,喝道:“快说,你把海外来信藏在什么地方?”有的在翻箱倒柜,幸戏曲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赶来为她解了围。原来红卫兵了解到,俞珊的叔父俞大维、姑妈俞大彩都在台湾,俞大维身任台湾的“国防部长”兼“交通部长”,且和蒋经国是儿女亲家,有这样的社会关系,自然难逃一劫。俞珊死于文革正盛的1968年,年仅60岁,她是否死于非命?死在何处?均无人能够回答。也就是在这一年,俞珊曾经的夫君赵太侔,也在青岛投海自杀,其死因也是一个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江青历史的知情人,其蒙难之日,正是旗手江青大露峥嵘,不可一世之时。

文章作者:田广渠

文章来源:第1843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4年4月17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赵奚赟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