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百又一载 梦启深蓝

作者: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4

字体:

潮汐拍岸,风和浪锻造出时间的刻度;极目远眺,海与天汇成无垠的蔚蓝。涛声浑厚,仿佛承载着整个世纪的重量,那是属于“100”的沉淀。后浪翻涌,第一缕波光与深蓝拥抱,这是属于“1”的希望。海风携过往的涛声与未来的气息,穿过101年历史的长廊,抵达百年潮涌与新元肇启的交界。中国海洋大学正昂首于这光芒与海声交映的起点,向深蓝阔步前行。

一次回眸·如磐初心

穿越历史烟尘,奔向无垠蔚蓝,海大人的初心始终如一。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以代代传承的海大精神指引学校不断成长。

中国海洋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代代相传,这份海大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海大人奋勇向前。今年,话剧《文圣常》于中国海洋大学再度上演。该剧改编自我国海浪研究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的生平事迹。

“扮演他也是靠近他”,饰演文圣常的马子越如是说,“饰演他的过程中,我对这位大先生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在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年代,文圣常以奠基性成果交出亮眼答卷。他在海雾中寻觅灯塔,在时代洪流中搏浪前行。在一张张计算稿之间,那些海浪具象成美丽的数字语言;在一次次出海考察后,那些风暴变幻成精准的规律答案。

《文圣常》剧照

风起浪涌,时代变迁。如今,在美丽的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文圣常院士的事迹时常被口口相传,他的雕塑前总有人奉上簇簇鲜花。一代代海大人在表达敬仰和缅怀的同时,汲取“谋海济国”的信心和力量,向远方乘风破浪。再一次回眸,汲取初心波能,窥见更远的深蓝。

这种“谋海济国”的担当,既现于格物济世、用数据探索海洋的科学家之身,亦见于深耕人文、期望语通世界的社科学者之行。中国海洋大学法语系主任王吉英告诉我们,2000年法语系建立之初,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度匮乏,法国金棕榈统帅勋章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志清,是法语系从无到有的缔造者。那时中法文化交流尚不便利,想要学好外语是一大难题。山海难跨越,那就尽自己所能点亮沿途星灯。李教授每次去法国都会用自己的经费采购一些二手书,一箱一箱背回国内,供师生阅读交流。这些书籍承载着他对法语的热忱和对学子的殷殷期待。从巴黎到青岛,是跨越几个时区却息息相连的文化共鸣。

对于教研,李志清教授工作一丝不苟,以身作则,每天很早就开始工作,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房立维老师回忆道:“在我为研究犯难时,是李老师帮我找到导师和课题,助我度过了瓶颈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他始终坚持的理念。法语的“传承”写作“transmettre”,理念精神传承的条条河流,最终汇聚成如同塞纳河般承载记忆、涌向未来的长河。

学校法语系2004届毕业照

法语教学之外,李志清教授还着力推进中法交流。他积极促成中法城市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并在法国推广中国文化,被法国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有力推动了青岛、山东乃至中国与法国的多项合作项目。他怀着如磐初心立于三尺讲台,以饱满热情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互鉴。再一次回眸,积攒初心动力,拓宽文化传递之路。

一篇华章·破浪潮头

深秋的杭州湾,海面波光潋滟。长江与钱塘江裹挟着亿万吨泥沙,与东海的咸潮激烈地碰撞、交融,原始自然与现代文明在此交汇,形成了微妙而珍贵的生态平衡。正是海大校友、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室主任胡序朋博士与同事们年复一年的坚守,使这份脆弱平衡日趋坚实,让这片海焕发出新的生机。

“评估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要全面掌握相关监测数据。”胡序朋介绍说。从环境监测到技术支持,再到管理研究,杭州湾奔涌的每一朵浪涛,都见证过他们的付出。海大步入新世纪的第一年,胡主任和团队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他所在的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参与首创了“共享航次”和“开放航次”监测模式。在监测数据可比性提高的同时,航期和航程缩短,时间与经济成本也得到了节约,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显著成果。

胡序朋

“在海大的学习培养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良多。”胡序朋说。跨越时光,我们依稀能窥见实验室中认真操作的身影和图书馆里埋头思索的神情。海大的种种如潮水般无声地浸润胡序朋的思想,磨砺出他的思维和品格。工作中,面对日新月异的污染挑战,他正是以这份思维深入思考新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新的监测手段。

胡序朋在海大学时经常随船出海,因而对工作后对频繁的海上监测工作习以为常,甘心栉风沐雨,扎根一线。年复一年守望,一份份精确数据在潮起潮落间诞生。他说最喜欢校训中的“则”字:“则在我看来是秩序和准则,也是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于我,就是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做一颗坚实的螺丝钉。这份源自百年海大的沉稳踏实,是他对“则”的敬畏和坚守,对校训的最好诠释。

同一个“则”字,在大气科学博士生安棋戎看来,是“既要遵循规矩,但又不能因循守旧”的务实态度。在她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众多研究前沿的热点课题被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她所在的团队致力于解读地球的几十年的“长期脉动”,探寻海洋和大气的长期变化规律,追溯变化背后的能量来源,构建融合物理机制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这个庞大项目的掌舵人,正是安棋戎的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

在安棋戎眼中,一众令人景仰的名誉背后,是李教授坚守科研一线的不变初心。“老师是我科研上最坚定的领路人。”从大三那年和导师的初次交流到现在,李教授在每次讨论中都倾囊相授,如深邃的海洋托举一叶轻舟,引领她在科研的航道上破浪前行,船尾曳出的浪痕,正是通向未来的航迹。

李建平教授(左)和安

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安棋戎迅速地成长。科研中,她通过改进集合模拟研究方法,经过反复多次尝试最终发现了影响模式再现热带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在海大新百年的第一载,安棋戎以第一作者身份于国际知名期刊Climate Dynamics上发表了她的成果。她说,最喜欢的是《人民日报》的一句话:“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这也正是她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

监测者追逐浪花的足迹,在波峰浪谷间守护大海的呼吸;研究者凝望数据的星河,于方寸实验室翻译岁月的沉积。站在划时代的新起点,海大人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澎湃动能,以百年积淀为养分,于“一”的崭新起点破浪潮头,书写探秘深蓝的壮丽华章。

  

一份精神·薪火永继

水自大海启程,携云奔涌,四方汇流。浪起潮涌间,万千水滴碰撞交融,赓续海魂,既如海大精神绵延不息,聚涓滴成碧波万顷,托举波澜壮阔。

“中国海洋大学于我,是根也是翅膀。”20207月,王旌旭老师在北大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后,选择回海大任教,成为海洋与大气学院的讲师。提到海大,她感叹:“无论在外经历多少风雨、见识多么广阔的天地,这里始终是我能够停靠、获得宁静与力量的港湾。”

王旌旭老师

而这份深刻的归属感,源自“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它在百年历史长廊的尽头静穆,低调又不容忽视。毋庸置疑,“海纳百川”精神,熔铸了独特的教学文化,创造了别样的校园氛围,将王旌旭和海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句出去看看,学得更多,她从海大走到北大;一份价值追求,回报母校,她从北大回到海大。

这份理念,在海大人基因里代代相传,让她坚定地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将校外、国外的优秀学者“请进来”,也主动“走出去”。“取则行远”的专研精神与之相伴,让王旌旭在科研的路上行稳致远,能稳坐“冷板凳”,深耕国内外消费对我国PM2.5浓度超标城市的污染影响及贡献机制的科学研究,并推动这一研究向海洋环境方向进行跨学科耦合。在交融之中,大海包容、宽阔、沉稳的底色显露无疑,温和中又有无言的坚定。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海大人心中,百年来从未缺席,也正是这份精神,造就了包容的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份理念,在海大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中落地生根,笔笔生花,铺就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大育人之路。王旌旭老师说,教学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性思考。自海大兴起的人才培养政策新风,吹活了沉静的洋面,广袤的海洋里,海浪高高地扬起,向各方奔涌。风起浪高中,碰撞出自由、有序、坚定的浪花。

百年底蕴厚重如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载,海大的学研氛围浓厚如故,蓝梦拔尖人才实验班的成立,又为海大深邃的蓝增添了一抹跃动的亮色。海洋永不停息,当新的海流涌来,宁静广阔的蔚蓝海面,就会折射出名为生机的粼波。

宋娇娇是蓝梦拔尖人才实验班的2025级新生,谈及蓝梦,她这样说道:“作为海大百年校庆后创立的首个人才计划,蓝梦秉承培养‘胸怀蓝色梦想,担当时代重任海洋人才的理念。加入蓝梦,是我奔赴理想的必然之选

吴立新院士(左)和宋娇娇

“谋海济国”,在海大,在海大人这里,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在新的一载,海大人的脚步沉稳坚定,一如既往奔赴前方。阳光洒落,海流涌动,金色的波光铺就一条名为“海洋强国”的坦途。      

一次回眸,坚定如磐初心;一篇华章,抒写乘风破浪;一份精神,传递烈烈火炬。“100”是厚重的基石,百年来,向海图强的初心穿透历史迷雾,立德树人的坚守滋养桃李芬芳,求真务实的足迹守护万里海疆。“1”是黎明的帆,从世纪海大的港湾毅然启航,承载着开拓深蓝的勇气与锐气驶向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准备在时代的天幕上泼洒出第二个百年更加壮阔的霞光。百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前路虽长,吾辈将同往。

文:王子铭 刘一淼 胡雪


编辑:卢山

责任编辑:张慧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