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30日,“华为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总决赛在青岛举行。本届大赛以“AI赋能,智创未来”为主题,5月27日正式开赛以来,吸引了3421支队伍报名参赛,提交有效作品2847件,报名队伍和作品提交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经初赛评审,共252支参赛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前来青岛“论剑”。

252支参赛队伍入围“华为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总决赛,前来青岛“论剑”。
总决赛共评选出一等奖64项,二等奖186项。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湖南大学的三支研究生参赛团队分别斩获冠军、亚军、季军。此外,96名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7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获评优秀组织奖。
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2025年,第七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大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手握未来的“钥匙”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打开未来的‘钥匙’,同学们就是这把钥匙的主人。”大赛的评委老师这样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赛队伍围绕海洋保护、智慧养老、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主题,在算法模型、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创新。
获得大赛冠军的中国海洋大学智糖工坊团队参赛的项目是《深度建模与智能生产调控赋能低聚糖绿色制造》。他们依托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功能酶基因数据库,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绿色制造+智能调控”全流程技术体系,首先通过深度学习搭建AI辅助工具酶识别与理性设计平台,实现特定聚合度海洋低聚糖规模化酶法合成;其次,开发“超声+纳米研磨”绿色预处理体系,酸碱使用量和碳排放量显著减少;同时,构建基于强化学习的AIAgent,融合图像识别与传感器数据,实现发酵过程动态调节。该项目已在山东海龙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德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2条生产线,年产量超100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能。该项目最终破解了高精度海洋低聚糖在国外市场目前供不应求、国内市场不具备相关制造技术,只能从国外购买高价终端产品的瓶颈。

中国海洋大学智糖工坊参赛项目已在山东海龙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德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2条生产线。
“如果现在有一艘待定型的新船型,关键参数和系统配置尚在优选与验证,面对不同的设计方案应该如何选择呢?”在决赛环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虚舟智摹—船舶运动孪生智导者”项目团队成员,为在场的评委和来自全国的研究生团队代表描述项目特色。通过运用智能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项目实现了船舶设计及性能评估效率与准确性的显著提升。
该项目利用AI驱动的全周期智能协同,迭代优化船舶模型,成功构建了等效可计算的数字船舶模型,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实时同步。面对复杂海况与高昂试验成本,虚拟环境下的数字孪生船可进行大规模试验,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视参数,促进快速决策与模型优化。
项目助力我国首艘数字孪生科研试验船首航,获得了包括央视新闻在内的百余家媒体关注与报道,并已与态势感知系统深度融合,实现了智能操控和态势感知。此外,平台支持远程操控、设备监控监测以及全员培训等多种应用,在多个科研项目和工程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价值和可靠性。
哈尔滨工程大学“虚舟智摹一船舶运动孪生智导者”项目最终获得评委的认可,该项目取得了大赛的亚军。
获得大赛季军的是湖南大学《类人灵巧臂—手智能化作业平台》项目团队。团队研究的项目是面向机器人精细化操作需求,集成自研欠驱动五指灵巧手、跨视角功能性区域识别、操作知识图谱与手势生成等多项智能算法,构建了一套从感知到执行的端到端智能作业系统。
项目突破传统抓取局限,通过细粒度视觉感知精准定位物体功能区域,结合知识图谱实现语义级操作意图推理,并依托数据驱动的手势生成网络,自适应生成符合任务需求的功能性灵巧手势。系统在工业与家居场景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不仅支持复杂工具的操作,还能在未见物体上实现可靠抓取,充分体现了算法智能与硬件创新的深度融合,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从医疗影像的精准诊断,到工业质检的毫秒级响应,从智慧城市的动态优化,到农业生产的智能决策,第七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每一支参赛队伍、每一个作品都闪耀着青年学者对自然世界求知与探索的光芒。
大赛是座“宝藏岛”
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潘云鹤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研究生是这场变革的先锋力量。“非常期待同学们在人工智能创新的大道上,坚定地向技术广度和科学深度进军,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勇表示,诚挚期望以本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共生共荣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携手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化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第五届起连续冠名赞助赛事,2024年第六届设置华为专项奖,覆盖缺陷检测、数值预测等7项企业技术命题。2025年第七届新增国际参赛通道。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赛事平台,不仅能够激励创新,更能够搭建起企业与高校、产业与学术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愿与广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业界伙伴一道,共同构建更加繁荣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与产业生态。”华为公司济南研究所所长丁伟峰说。
本届大赛还通过组织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流会、青岛市人才引智集市等研学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前沿视野、打开研究格局,并为成果转化和就业创业注入动能。

来自华为集团、山东人才发展集团、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高科技公司的HR进行现场引才。
记者在现场看到,会议大厅的赛场内是激烈的项目角逐。一门之隔的赛场外,同样有一场别样的“争夺战”。来自华为集团、山东人才发展集团、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高科技公司的HR(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在这座中国未来人工智能的人才“宝藏岛”上“寻宝”,期盼他们结缘青岛、加入自己的团队。
这些中国人工智能的青年翘楚和优秀人才,通过与包括华为集团,以及青岛企业在内的接触,更多地接触“象牙塔”外的世界,了解了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途径。
在政府出台的引才政策方面,青岛也给予了满满的诚意。
比如,对在青就业落户的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生和国(境)外高等院校毕业生,按照博士每月1200元、硕士每月800元、本科每月500元标准,发放不超过36个月的住房补贴。对在青创新创业落户并购买唯一商品住房的40周岁以下博士、35周岁以下硕士,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安家费。
鼓励高校在校生来青实习,对全日制在校硕博研究生来青在企业实习的,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对新设立博士后站(基地)的单位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设站资助,招收1名以上博士后进站(基地)的单位当年给予2万元至5万元科研资助,考核前10%的站(基地)给予30万元资助;按规定实施青年科技奖,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对业绩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人工智能目前正处于新一轮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本届大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为山东省和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优秀师生提供了更加开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也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山东省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新闻来源:2025年10月31日【青岛财经网】比拼“AI赋能”中国人工智能青年翘楚都来青岛了
编辑:辜丽冰
责任编辑:左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