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 10月25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承办的“新时代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文新楼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学校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师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论坛。
上午,论坛第一场学术报告会在文新楼408乐海堂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韦春喜主持。来自9所高校的学者代表依次分享学术洞见与办学经验。

吕志峰教授作报告、徐勇教授作报告、孙书文教授作报告、田恩铭教授作报告

张勇教授作报告、尹海良教授作报告、张黎明教授作报告、董晔教授作报告

张欣教授作报告、韦春喜副院长主持论坛第一场学术报告会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以“学科建设的变与不变”为题,深刻阐释了中文学科在回应时代挑战和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文科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徐勇聚焦拔尖人才培养,提出在加速时代需兼顾微观与宏观,强化“三基”能力与“双创”能力培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立足文科专业的价值与困境,分享了山东师范大学共建“四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共同体的宝贵经验,为解决文科专业发展困境提供了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恩铭将农耕文化与美育融入中文学科建设,分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维路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张勇针对理工特色院校,分享了科技传播、创意写作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成功案例,打开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视域。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尹海良立足于新时代语言发展战略,提出要关注当下、面向未来,对语言学进行方法论革新和创造性转化。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助理、中文系主任张黎明结合本校实际,阐述了理工科大学中文学科的特色定位与发展路径。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董晔反思了拔尖人才培养的不足,倡导回归民族传统与经典阅读,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副院长张欣分享了中国石油大学“中文+新媒体+艺术”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绘就了跨学科育人的崭新图景。

龙丹教授作报告、王志峰教授作报告、周景耀教授作报告、周驰觐教授作报告

吴明忠教授作报告

李华武教授作报告、郑晴心博士作报告、温雅红博士作报告、彭敏哲副教授作论坛总结

聂友军教授主持论坛第二场学术报告会
下午,论坛第二场学术报告在文新楼322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聂友军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龙丹分享了中文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经验,为中文学科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针对中文专业的发展现状,反思了如今学界“孤芳自赏、坐而论道”等现象,强调创作能力培养对中文教育的重要性;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志峰提出要以基础研究为源头活水,倡导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协同发展,打开了跨学科合作的新视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周景耀直面技术革命挑战,提出更新学科理念、突破旧有范式的思路,为在智能化时代坚守中文教育本质指明了方向;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周驰觐分享了“教育三习”理论与海洋文献整理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对海洋文学教学研究的丰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广州航海学院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华武从学科协同的角度,探讨了中文学科与海洋特色学科的融合路径;广州航海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青年教师郑晴心从教学研究角度着眼,论述了打开“中文”与“海洋”对话的丰富可能性;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温雅红强调文字功底、新媒体能力与政策敏感度的重要性,提出借助科技创新推动中文学科发展。
最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彭敏哲对两场论坛的学术报告进行总结。彭老师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海大中文系提供了镜鉴与指引,未来将坚守中文育人本真,拓展跨学科融合疆界,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海洋视野的英才,探索一条彰显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通讯员:马静怡 图:于常文
编辑:房宇轩
责任编辑:赵奚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