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中国新闻网】启航蓝色药库新程 汇聚海洋生物医药挺膺担当的“海大”力量

作者:梁犇来源:中新网山东发布时间:2025-10-30

字体: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8日电(王禹)碧海蓝天之间,一所百年学府的蓝色梦想正转化为海洋药物研发的累累硕果。一批源自深海的创新药物从这里走向临床,走向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蓝色动能”。

中新网山东新闻10月28日电(王禹)碧海蓝天之间,一所百年学府的蓝色梦想正转化为海洋药物研发的累累硕果。一批源自深海的创新药物从这里走向临床,走向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蓝色动能”。

  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1周年之际,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简称“海药院”)作为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正认真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以其卓越的发展成就展现出在推动“蓝色药库”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药院供图)

技术攻坚:从海洋“寻宝”破解临床痛点

  “蓝色药库”,蕴藏着地球87%生物总量的海洋药用资源。其孕育的天然产物因结构复杂、药理特性独特,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优质活性物质来源。但从海洋天然产物到创新药物,需跨越采样难、研发壁垒高、周期长等多重关卡。

  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海药院理事长管华诗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为目标,以创制海洋新药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有序的开发。

  为搭建海洋药物研究、孵化和转化的桥梁,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海药院。海药院主导建成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16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并与制药企业合作成立了专注于“蓝色药库”开发利用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启“蓝色药库”聚集开发模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蓝药人才”计划蓝药总师、海药院院长杜冠华表示,近年来,该院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创新链条布局,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高地。

  过去一年,海药院深入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积极发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校地合作单位优势,努力提升“蓝色药库”综合研创平台能级,持续突破海洋生物医药科学问题与创新技术,巩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聚集开发,梯次产出”良好态势,以全链条创新优势厚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沃土。

  近日,“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再传捷报:由中国海洋大学、海药院、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LY104注射液(简称“LY104”)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海洋药物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有望为这一高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LY104是继BG136、LY102之后,“蓝色药库”第3个获准开展临床试验的海洋药物。在2年多的时间里,青岛已有3个海洋创新药物获批临床,表明以海药院为代表的青岛海洋药物研发力量在新药发现、熟化开发方面臻于成熟。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海洋药物研发。(海药院供图)

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攻坚矩阵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与试验田,(半)成熟生物医药成果的熟化基地,海药院长期以来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海药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说,该院围绕“蓝色药库”开发系统布局,通过高质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形成“校地”“研产”“产学研”“技企”“医药”融合的“五融”路径,有效汇聚“蓝色药库”开发全域要素集成优势,在项目合作、平台共建、管线布局、人才共育等多领域深化协同,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年来,海药院锚定“原创工程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核心方向,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内涵,全力推进蓝色药库国家级平台建设。在医药融合领域,该院在前期与海慈医疗集团共建“医药转化联合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近期正积极推动海洋中医药平台建设与传承创新,进一步打通医药协同转化链路。

  海药院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产学研的高效协同创新。在LY104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郝杰杰创新团队依托学科深厚积淀,完成源头创新任务,为药物研发提供核心技术与理论支撑;海药院发挥平台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从实验室到中试研究的全链条研发保障。

  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不仅加速了海洋药物的研发进程,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秦冲表示,“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面向全社会开放,未来将吸引更多国内外团队来海药院进行海洋药物的转化,推动更多海洋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更好造福人类。

  与此同时,海药院充分发挥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轮值主席单位职能,组织召开联盟执委会会议。会议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开展协同研判,联合联盟成员单位共同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多方合力。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海洋药物研发。(海药院供图)

梯次布局:助力“蓝色药库”实现“聚链成群”

  在海洋生物医药的创新版图里,海洋创新药物是公认的“高难度研发代表”,凭借极高的技术门槛与攻关挑战,始终占据着领域内的核心位置。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海洋创新药物有16个,其中有2个均来自青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BG136、LY102、LY104同样为海洋创新药物。

  回溯“蓝色药库”开发历程:2022年,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获批临床;2024年,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进入临床;如今LY104再获突破。三年间三款海洋创新药接连“破局”,背后是海大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持续赋能。

  如今,“蓝色药库”的“海大力量”已遍布各条“战线”。据了解,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海药所强大的基础研究厚度、技术攻关强度和成果转化能力,目前“蓝色药库”已形成清晰的研发梯队:除BG136、LY102、LY104外,还有数十个药物处于概念验证阶段,10余个进入技术突破环节,5个推进至临床前研究的“跨越夺标”阶段。

  杜冠华介绍说,“自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概念验证—技术突破—跨越夺标’阶段式项目管理模式以来,多个海洋药物陆续进入临床,验证了我们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先进性,可以推动科研团队高效协同、高质量完成临床前研究,推动“蓝色药库”聚集开发、梯次产出。”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一线科技工作者,有幸从事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深度参与‘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大家既感到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海药院副院长孙杨表示,海药院将坚持引育结合,完善符合“蓝色药库”发展需求的全链条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创新队伍建设,力争将海药院建设成为具有高水平、引领力的国际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策源地与产业创新高地,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海洋药物开发技术体系,推出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助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来源:2025年10月28日【中新网山东】启航蓝色药库新程 汇聚海洋生物医药挺膺担当的“海大”力量

编辑:辜丽冰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