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八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其中,“作家与学者海洋论坛”以开放多元的视角,汇聚南北不同地域背景的作家与学者,展开跨领域、跨媒介的深度对话。
中国海洋大学温奉桥教授慷慨激昂地掀起对话篇章。他认为,海洋文学的本质是开放、多元和流动的,该论坛恰好生动体现出这种精神,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界交流。本单元的发言人构成丰富,既有作家,又有学者,实现了创作与研究的跨界互动。作家群体本身也来自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不同文类,呈现出媒介与风格的多元性。温教授说,这是一场“南北海洋文学”的对话。林森是“新南方写作”的代表,而赵德发、李林芳、许晨等主要基于北方的海洋经验。这种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构成了富有张力的互补视角。温教授介绍,之所以组织该论坛进行对话,正是因为我们需要打破学科与身份的界限,实现跨越式的交流互鉴。他认为,中国海洋文学正随“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突破传统“大陆性”视野,迎来新的创作高峰,逐步构建起丰富的蓝色文学图景。
![]()
对话中,各位作家与学者通过跨界交流,共同探讨海洋如何成为认识自我与想象世界的新方式。
著名作家、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结合自身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以“转身向海”的人生转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海洋文学创作者的几种典型路径,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个人对海洋题材书写的理解与体会。赵德发表示,中国海洋文学的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是自幼生活在海边、熟悉海洋经验的作家;一种是具有海员或远洋航行经历的人群;还有一种则是在生活或工作安排下迁居海滨、进而接触并书写海洋的写作者。他本人正是从内陆迁居海边,经过多年实际生活与观察后,逐步进入海洋文学创作的行列,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转身向海”。
在具体的创作理念上,赵德发提出观察海洋和理解海洋文学的五重视角。一是农民视角,他强调作为一个来自内陆农业地区的人,在面对海洋生产与生活方式时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与文化冲击,从而形成一种跨生态区的观察立场。二是经济视角,他从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经验出发,延伸至当代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种海洋经济形态的文学表达。第三是历史视角,他重视通过广泛阅读与长期观察来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演变,特别是渔业历史、海权争夺与人海关系的结构性变动。第四是文化视角,他关注海洋如何在更宏观的文明层面影响社会心理与文化认同,并通过对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张力的描写,揭示文化适应与过渡中的心理结构。第五是生态视角,他强调海洋生态系统的稀有性与脆弱性,在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类开发行为所带来破坏的批判与对蓝色星球命运的深切忧思。
作家赵德发的发言不仅来自长年累积的个人经验,也体现出他对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学使命的综合回应。他提出的五重视角不仅是观察世界的路径,也是海洋文学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方法论参考。
![]()
著名作家、《天涯》主编林森说,中国文学长期受农耕传统主导,从古典诗词到莫言和贾平凹等作家,始终以土地眼光审视海洋,形成“岸上观”的审美传统。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导致海洋书写长期处于边缘。他认为近年出现重要转向:沿海作家如福建李师江写《黄金海岸》、浙江杨怡芬聚焦舟山群岛,乃至内陆作家也加入海洋想象创作。但真正的海洋文学不应只是把陆地故事搬至海上,而需根本性的视角转换。林森进而提出三个核心转变:首先是空间变革,海洋无固定路径,航行依赖经验与天命,叙事逻辑截然不同;其次是人际关系重构,海洋将陆地竞争转化为生存共同体,合作取代算计;最后是叙事维度变化,面对无尽海洋,写作既需向外描摹风云变幻,更要向内挖掘孤独中的心灵图景。他表示,唯有意识到这些本质改变,让海洋从背景成为叙事本身,才能突破农耕审美传统,构建真正的中国海洋文学精神内核。
![]()
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晨围绕“蛟龙探海与海洋文学”主题分享其对海洋文学创作与实践的深刻思考。他首先结合自己随“蛟龙号”科考团队出海两个月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航行的艰险体验,强调作家只有深入现场、与科学家共同生活,才能获得真实的创作素材与情感体验。许晨还重点介绍“蛟龙号”深潜器的研制背景与科学价值,阐释深海生命循环系统的独特性,认为“蛟龙号”的成功不仅拓展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更使中国在国际海底矿区勘探中赢得重要权益,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许晨还分享创作《第四极》的过程,包括书名的由来及其被学界接受为“深海极地”概念的过程。他提到自己持续跟随海洋科研步伐,参与南极科考并完成相关作品,强调“难得、难熬、难忘”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对比1919年巴黎和会与2019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许晨展现了中国从海权受制到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他呼吁中国作家积极投身海洋题材创作,将个人书写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梦想。
徐晨的发言融合了个人体验、科学知识与历史视野,体现出海洋文学记录时代与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
![]()
青岛大学刘东方教授以“青岛海洋文学的诗化气韵与文化印记”为题,首先认为中国并非如黑格尔所说“缺乏海洋精神”。从《山海经》《海游记》到清末章回体小说,都体现出中国人早已有海洋意识与海洋叙事。刘东方梳理了“海洋文学”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提及柳无忌、朱学恕、曲金良、龙夫、杨中举等学者的定义,认为真正的海洋文学应以海洋为精神核心,表现人类与大海的关系、情感与思想。继而,他回顾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海洋书写,认为杨振声的《渔家》开启了现代海洋文学的传统,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共同奠定了青岛文学的诗化气韵。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描写的多层次“绿色”,被他视为中国海洋文学美学的重要起点。
在谈到当代创作时,刘东方提到赵德发、许晨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写作体现了海洋文学对乡土文学的突破。赵德发的作品实现了“进城—回归—再出发”的循环叙事模式,保留了乡土根脉又具海洋视野;许晨则在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作品中展现出科技探索与文化理想的统一,体现鲁北与胶东文化交融下的精神特质。
刘东方总结说,青岛海洋文学在继承20世纪“诗化气韵”的基础上,已发展为兼具文化印记、生态意识与人文思考的文学传统。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表达,更是中国海洋文学体系中的独特篇章。
![]()
著名诗人、《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重新思考青岛文学的海洋特色。通过梳理《山海经》、《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包含海洋元素的中外经典,李林芳说海洋文学中“幻想”与“理想”两个核心特质,认为海洋的神秘激发人类的想象,其辽阔与未知则催生“征服”的勇气。随后,她将话题聚焦于青岛,认为青岛面朝黄海、背靠渤海的地理位置及其丰厚的海洋文学传统为创作提供了独特资源。在肯定“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一经典浪漫主义标签的同时,她提出为青岛塑造新文学形象的建议,并介绍近年来青岛作家在海洋文学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例如《第四极》中的“第四极”新维度,以及杨振声、艾玛等作家的相关作品,展现了青岛海洋文学从城市交响到生命哲思的多元面貌。她介绍“海洋文学”栏目所刊发的一系列作品,如赵德发的《大海风》、钟倩的《苍茫大海上的精神灯塔》等,并引用“潮汐与通路”的意象,强调人类与海洋关系这一永恒命题。
![]()
中国海洋大学讲师段晓琳介绍,山东当代海洋文学创作以张炜、赵德发、杨志军等作家为代表,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叙事风格。这些作家的创作呈现出三大核心特色。其一,擅长以个人史和家族史串联大历史,在《去老万玉家》等作品中,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时代变迁。其二,深植于齐鲁文化传统,作品不仅蕴含儒释道思想,更继承了“齐东野语”的志异风格。在《海边的风》等作品中融入海妖、精魅等传说,展现出万物有灵的哲学观与独特的民间叙事魅力。其三,开创了丰富的“半岛博物志”书写,尤其在张炜的《我的原野盛宴》中,对半岛动植物、民俗与生产知识的细腻呈现,构建了一个知识与审美交融的文学世界。总体而言,山东海洋小说超越了传统的“岸上观海”视角,将海洋从背景提升为叙事本体,以其历史纵深感、文化包容性与在地知识性,为中国海洋文学贡献了独具价值的“山东样本”。
![]()
山东大学张志忠教授对“作家与学者海洋论坛”做出评议,以“面朝大海风,心中万物生,胶东互相融”概括整场讨论的精神。他认为此次作家与学者的对话充满活力,突破了学术研究的封闭性,实现了创作经验与理论思考的交流。他提到赵德发从乡土文学转向海洋书写,是一次重要的创作转型,提出的“五重视角”拓宽了海洋文学的观察维度。他还肯定了刘东方教授对海洋文学源流的考证,以及李林芳主编在《青岛文学》中对海洋板块的建设。张志忠说,海洋文学不仅仅书写自然与地域,更象征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拓展,展现了胶东文化面向世界的开放气质。
![]()
“作家与学者论坛”环节圆满落幕后,大会进入分论坛研讨阶段。与会学者围绕“海洋诗学·蓝色诗学·蓝色人文”、“海上丝路·跨媒介传播·AI浪潮”、“海洋空间·海洋景观·文学绘图”、“海洋伦理·女性共同体·文学政治”、“海洋贸易·海洋经济·航海技艺”、“海洋科幻·海洋想象·生态书写”“海权想象·海防书写·海洋边疆”、“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文明·海洋启示”、“海洋记忆·文化身份·族裔研究”、“海洋批评·海洋书写·海洋特质”、“海洋意象·海洋叙事·海洋文化符号”这十一类主题展开深度对谈。整场研讨体现出海洋研究正从传统的地域性、题材性分析,逐步转向理论自觉与学科融合的“深蓝”,展现出该领域蓬勃的学术活力与开阔的思想格局。
新闻来源:2025年10月26日【半岛新闻】让海洋从背景成为叙事本身!第八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作家与学者论坛举行
编辑:梁仔昊
责任编辑:左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