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八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师生参与,围绕海洋文学与文化的多学科交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宁波大学世界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承百年文脉启蓝色新程
![]()
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范其伟在开幕致辞中介绍,学校正通过“新时代蓝色梦想十大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回顾了学校百年发展进程中,在巩固海洋科学、水产等顶尖学科优势的同时,也积淀了深厚人文传统,并成立了国内首家海洋文化研究机构。范其伟表示,海洋关乎人类发展与文明互鉴,希望与会专家充分利用“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深入交流,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代表吴晓都教授肯定了青岛在海洋科研与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呼吁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海洋文学新趋势,弘扬中华海洋文化魅力。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介绍,该研讨会自2017年起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聚焦海洋叙事、蓝色智学等十大关键词,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介绍,该研讨会自2017年起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聚焦海洋文学文化的多学科对话,涵盖海洋叙事、蓝色智学等十大关键词。她表示,会议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呼应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与现实意义。
多维视角下的海洋人文探索
复旦大学的Sandro Jung教授以威廉·法尔科纳的诗歌《海难》为例,探讨诗中“崇高现实主义”与海洋的不可控力量。深圳大学Péter Hajdu教授则提出“船”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从森林到星辰的物质连续性与人类对宇宙的思考。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在评议中进一步指出“船”与“树”意象的哲学关联,强调海洋象征体系的深层逻辑。
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提出“蓝色故事”概念,分析海洋在韩国文化身份与集体记忆中的多重角色。复旦大学Russell Palmer教授聚焦北极题材诗歌,指出诗人通过军事隐喻与感官描写构建“崇高”,但过度修饰可能削弱自然本身的冲击力。中国海洋大学李锋教授评议认为,这两项研究兼具历史维度与美学深度。
![]()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晓都教授剖析艾特马托夫的小说《沿着海边奔跑的花》,认为其“神话现实主义”风格融合生态意识与传说,拓展了海洋书写的疆域。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解读T.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提出“城市三重监禁”与“人的四重疾病”概念,将海洋意象视为对现代性困境的超越隐喻。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赞誉这两项研究“一宏大一精微”,共同深化了海洋文学的内涵。
华南理工大学苏娉教授提出中国岛屿诗学的“三重视角”:外视角(岛屿为布景)、内视角(家园整体观)与间隙视角(文化张力),强调多重建构的学术特色。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批判性梳理“蓝色人文”理论,指出其西方中心主义局限,呼吁中国学者立足本土传统,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思路。上海海洋大学朱骅教授评议认为,这些研究为海洋文学提供了方法论创新。
![]()
![]()
![]()
![]()
本届研讨会汇聚全球学者,从文本细读到理论构建,从东亚叙事到极地想象,展现了海洋人文研究的活力。会议不仅促进了国际学术对话,更推动了海洋文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生态关怀的紧密结合,为构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未来注入思想动力。
新闻来源:2025年10月26日【半岛新闻】汇聚蓝色智慧,共探海洋文学新图景!第八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编辑:梁仔昊
责任编辑:左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