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羊城晚报】打造海上新广东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强化科技引领与技术突破

作者:韩立民来源: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5-10-16

字体: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率先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今年广东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即日起,羊城晚报理论版推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专栏,紧扣广东实践,围绕“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五大维度,深入探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广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提供智力支持。

  党的二十大将“海洋强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约占全省GDP的14.1%。然而,在总量优势的背后,却隐藏着“大而不强”的深层次矛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资源分散、企业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亟待破解。

  中央明确要求“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深海、极地、蓝碳、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全球竞争,广东省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重塑海洋经济竞争力,尽快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海洋科技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在迈向海洋科技强省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核心装备自主化待提升。高端海洋装备和关键部件领域自主生产能力不足。深海钻井平台的核心系统、大型LNG船专用阀门、深海科研机器人等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深海探测数据精确性和稳定性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差距。

  二、科研力量整合度需优化。2023年,全省海洋领域存量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涉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但分属科技、自然资源、教育、农业等部门,条块分割,协调联动不足。

  三、企业创新活力需增强。目前,全省拥有涉海企业8万多家,但海洋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不够多,在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力不足。

  四、成果转化链条待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海洋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较低,海洋科技保险、专业中试基地、孵化器数量稀缺,导致实验室成果向场景应用转化出现断档。部分海洋新材料因缺乏中试基地而难以进行放大试验,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形成实体产品。此外,技术转移机构专业性不强,技术经纪人队伍缺失,进一步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五、高端人才供给待补足。深海技术、海洋人工智能、海洋碳汇等前沿领域顶尖人才缺口较大。以海洋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制约了技术发展进度,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独特的战略机遇与坚实的发展基础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广东仍拥有独特的战略机遇和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全球科技竞争倒逼创新加速。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北极航道利用、“蓝碳规则”制定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此,上海、山东、浙江等沿海省市正在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实施方案。广东若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将可能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例如,深海矿产开发技术若长期依赖进口,广东将错失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战略机遇。

  二、国家战略叠加政策夯实发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先行示范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湛江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等国家战略在广东交汇,赋予广东在深海科技、海洋电子信息、“蓝色碳汇”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同时,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世界级港口群,为海洋新技术、新装备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了天然“试验场”,辽阔的南海海域是深海装备研发和海试的理想场所。

  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广东是制造业大省,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配套体系,为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传感器等海洋产业提供零部件、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形成“陆海联动”“融合发展”的优势。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海洋产业智能化升级。

  锚定发展目标、抓实重点任务

  展望2030年,广东省应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投入目标:到2030年,全省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应提升至4.5%以上,形成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

  技术目标:在深水、绿色、智能三大方向力争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高端海洋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85%以上,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产业目标:培育10家海洋科技领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平台建设:建成1家海洋国家实验室,布局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10个高水平海洋科技园,构筑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人才培养:到2030年,全省海洋科技人才总量争取达到30万人,引进培养高层次团队200个、青年拔尖人才3000名,形成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为达成上述目标,应统筹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一、搭建好创新平台。建设好南海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南海实验室为核心,联合部委、央企和高校,共建国家深海技术实验室,聚焦深水油气、可燃冰、深海矿产等战略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前沿创新中心,依托相关单位组建“极地技术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极地科考装备,在深圳、惠州等地布局“蓝碳与海洋负排放”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国际蓝碳标准”话语权;推动科研设施共享,建立省级海洋大型设备共享平台,打破部门界限,大幅提升设备共享率,降低科研成本。

  二、培育有活力的企业梯队。支持“链主”企业,聚焦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10条重点产业链,每条链遴选一家龙头企业作为“链主”,赋予其项目配套资金安排权和产业链协调权,牵头攻关关键技术、整合上下游资源;培育“小巨人”企业,建立海洋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库,对首次认定为国家级“小巨人”的企业给予重奖,并配套支持其承担的国家项目,推动企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扶持初创企业,设立海洋天使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推广“蓝色贷”,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在深水能源开发方面,面向南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攻克3000米深水油气田和可燃冰商业化开发技术,推动深海能源开发产业化;在深远海风电开发方面,研发大功率抗台风漂浮式风机及相关系统,在粤东、粤西建设大型示范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在深海绿色采矿方面,研制深海采矿机器人及环保技术体系,为国际海底矿区试采提供技术支撑,抢占深海矿产开发制高点;在智慧海洋与智能船舶方面,突破水下通信、海底数据中心、智能船舶等关键技术,打造“零碳”智能船队,推动海洋产业智能化升级;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方面,建设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库,研发海洋创新药物,推动新药进入临床,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点。

  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建设转化载体,沿“广州-深圳-珠海”主轴布局概念验证中心、海上中试基地和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完整链条;发展中介服务,建立“海洋技术经纪人”队伍,对成功促成大额技术交易的中介给予高额奖励,提高技术转移效率;促进产业融合,鼓励“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光伏+制氢”“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网箱”等新模式,通过开放应用场景带动技术快速迭代,形成技术与应用的良性互动。

  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进顶尖科学家,设立“南海首席科学家”岗位,面向全球遴选100名顶尖人才,给予科研经费支持,汇聚全球海洋科技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团队;支持青年人才,实施“蓝色青年学者”计划,每年资助300名海洋专业博士后,提供生活补贴和科研经费,培养青年科技骨干;建设人才社区,在珠海横琴、湛江海东新区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配备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院等,营造宜居宜业环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以改革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推动海洋科技发展,应以改革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一、加强统筹领导。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统一规划、协调资源和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任务落实。

  二、改革项目管理。对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实行“揭榜挂帅”,不问出身,谁有本事谁揭榜。以“里程碑”考核代替频繁年度检查,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对探索性强的项目建立宽容失败免责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

  三、强化金融支持。联合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科技保险资金池”,对海试、临床试验等高风险环节给予保费补贴。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若因技术路线失败导致银行贷款损失,由省、市财政和企业共同分担,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向海图强,科技为先。面向“十五五”,广东海洋事业正处在由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阶段。对此,必须以更大魄力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深化科技创新引领,真正使科技成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文丨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

新闻链接:【羊城晚报】打造海上新广东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强化科技引领与技术突破(2025年10月16日 理论版 )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