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初融,旭日初升,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操场满是忙碌的人影。俯瞰人群,如水滴汇聚成浪,他们脸上的期待似暖阳照耀下浪尖闪烁的细碎的光。一切都蓄势待发,平静的表面下积蓄着力量。海面泛起涟漪,正在拉伸的运动员扬起志在必得的微笑;涟漪翻涌扩散,忙碌的后勤和看台观众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这场盛宴;浪潮初具雏形,所有人的信念都融入这股浪潮,带着热烈的期盼掀起波澜。
逐浪弄潮
海浪冲击礁石,撞出发令枪震耳欲聋的声响。运动健儿躬身蹬地时如同满月之弓,爆发的刹那似惊涛拍岸,迅猛而急切。800米终点线模糊成雪白的浪花,运动员踏着浪花冲刺过线。在最后的那段路程,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思绪?
“会在想这条路怎么这么长”,外国语学院24级的赖铮涵同学笑着,用轻松的口吻掩去其中的艰辛,“也会找一些支撑自己跑完的动力吧。”赖同学的眼中闪过坚定的光,相较于平时的训练,比赛时的氛围完全不同,也比平时更为困难,最后的路程也显得格外漫长,但在自己的自我鼓励下,她抵达了终点,浪花汇入沙地,她的心也归于平静。
谈及平常的训练,她细细地讲述日常的点滴。“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我都会到操场上跑四圈,两圈快跑,两圈慢跑,就像一个长期的马拉松”。跑步似乎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融进了她的生活。所以她对跑步的感情也并非如火般热烈,而是如水一般润物细无声的深沉。
最后谈到跑步带来的收获,她向我们分享她的喜悦。“首先是身体上的,跑步增强了我的免疫力,我少有生病的时候,其次是精神上的,跑步磨练了我的意志力。”她眼中流露出淡淡的自豪,阳光落在眸上恍若照出了眼底的浪花,每一滴都见证了她的来时路。
800米24英语赖铮涵
海浪刚息,波涛又起,一旁的男生800米跑道终点一片欢呼声,信息学部24级的张家昊同学身上挂着彩带,率先冲过终点,少年迎着风,无声地笑。
“快到终点了,坚持一下。”少年简短地道出临近终点时的想法,朴实而又有力。不似表面的轻松,他们都在暗地里咬牙坚持。浪花高速冲刷下,每一粒白沫都是努力留下的痕迹。
“平时训练就是跑步,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他说着再简单不过的日常,但背后付出的汗水只有自己清楚。尽管有万般艰辛,但谈及对跑步的感情时,他仍坚定地回答:“对跑步有很深很浓厚的爱”。不善言辞的少年却一字一句地诉说着心中的热忱,海浪背后的每一道波纹都是一个平凡却深厚的故事,这些故事培养了他坚持不懈的品质,让他永不言败。这一刻,他心中的自信激荡出最美的浪花。
800米24信息学部张家昊
浪潮翻涌
急速助跑,轻盈起跳,信息学部22级的吴钰瑨同学轻松越过那道横杆,似浪高高跃起又翻滚着落下,溅起的水花是周围好友的呐喊,一片欢呼声中,她摘得桂冠。
夺冠并非一帆风顺,最后一轮吴钰瑨第一次尝试时,背部蹭到了横杆,不出意外横杆落地。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心态。她思索着从软垫上下来,第二次起跳时,她用脚步丈量好距离,紧盯着那根横杆,助跑,起跳,一个标准的背越式翻过横杆,她成功了。
起跳腾空的刹那,心跳却仍落在实处,她直言当时的心态“就是比较平和”。随后,她又谈及失败到成功的心理过程:“只想着放平心情”。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处变不惊的淡然,那是心底自信的写照。“晚上下课就会跟着学部练习”,她想到了练习时的趣事,乐不可支地分享,“之前训练的时候还把杆折断了一支。”没有提辛劳和伤痛,有的是打趣和深深的喜爱。她和跳高的缘分从初中延续到现在,陪伴她走过了最热烈的青春,她表达自己的喜爱“我非常喜欢跳高”,这句最热烈的告白正是对今天夺冠最好的回应。
海浪卷起她的梦想,越过一路的礁石和困难,每一次擦过礁石的刹那,她的内心如同越过横杆时一样波澜不惊,慕然回首时,雪白的浪花已然将礁石覆盖,只留下奋斗的痕迹。
每一次迎着风的奔跑,每一次失重的背后都是对自己的磨炼。他们是乘风破浪的弄潮儿,更是奔腾不息的滔天巨浪,冲刷掉一切阻挠,翻越每一个障碍,他们满怀热血,他们乐此不疲,浪越来越高,越来越急,直至无人可挡,闯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22信息学部吴钰瑨
同浪共济
若说个人项目是孤勇者劈波斩浪的独舞,团体竞技便是千重浪中共振的心跳。拔河赛场上,基础教学中心的队员们将麻绳攥紧在手心,脚底蹬出的沟壑深如船锚扎进海底。“一!二!一!二!”的号子声里,麻绳绷成一道颤抖的弦,汗水顺着发梢坠落扬尘的球场。冠军队伍的主攻手李少雄喘着粗气回忆:“就像在台风眼里划船,你不敢松一口气,因为手里攥着十个人的命。”他们曾因训练时绳索脱手摔得人仰马翻,也曾为调整发力节奏争吵到深夜,但当最终哨响时,队长高喊着“拿下”,伸开双手扑向队友的瞬间,所有瘀青都成了荣誉的勋章。
信息学部旋风跑
旋风跑的赛道上,信息与工程学部的十名选手正扶着一根木杆疾驰。这根近五米长的横杆是他们的桅杆,也是捆住十颗心的缆绳。绕桩折返时,外侧的同学几乎悬空倾斜,内侧的人咬牙收紧核心稳住重心。“没有排练过,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该收步。”队员赵光鑫的眼睛亮得惊人,“就像冲浪板遇见契合的浪,自然会被推向该去的方向。”当他们以绝对优势冲过终点时,十个人的手仍死死扣在木杆上——那根被汗水浸透的木头,此刻成了凝固的浪脊。
基础教学中心拔河队
伤病、磨合、瞬息万变的战术,这些暗礁从未消失。拔河队员在采访中提到训练时“膝盖肿得像塞了海胆”,却只是笑着比划“贴满膏药继续练”;旋风跑队伍中有人赛前擦伤手掌,硬是咬着牙忍着疼上场。但正如广播里那段被反复播放的宣言:“真正的浪潮从不畏惧礁石,它会在撞击中迸溅成更壮阔的风景。”
浪潮在撞击礁石时才会迸溅出万千星辰,中国海洋大学的运动健儿们用紧紧相握的手掌诠释着:孤帆或许能丈量海域,但唯有众桨齐发才能劈开时代的惊涛。那些浸透盐粒的瘀青是潮水吻过的印记,此起彼伏的号子是暗流涌动的共振,当十个人的呼吸在麻绳震颤中融成同一频率,当木杆上的掌纹在疾驰中烙下共同的年轮,竞技场便成了淬炼群像的熔炉。冠军旗帜在海风中舒展时,人们看见的不是某个孤胆英雄,而是一艘以血肉为铆钉、以信念为风帆的巨轮——它正载着所有在浪尖上起舞的灵魂,驶向名为我们的彼岸。
浪潮和声
看台之上,青春的声浪正以最炽烈的姿态席卷整个运动场。当运动员踏上跑道时,拉拉队的旗帜如浪尖翻涌,红蓝相间的彩带在风中猎猎作响。一声“加油”从东南角炸开,顷刻间,整片看台仿佛被点燃,声波如潮水般层层叠叠推向赛场中央。广播站的播音员以清朗的嗓音念出加油词:“浪潮不会独行,每一滴水珠都是力量的化身!”——话音未落,掌声与呐喊已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拉拉队的舞步是最灵动的浪花。方阵中,同学们手持银色彩球,随着鼓点腾跃,如浪尖上跃动的光斑,他们擂起战鼓,每一声重击都似巨浪拍岸,震得人心潮澎湃。看台上,有人挥舞着加油棒组成流动的星海,有人高举写着“同舟共济”的横幅,如一面猎猎的帆。这些声音与画面交织成无形的浪潮,将运动员托举向更高处。
有人穿越绿茵草场为长跑选手伴跑,运动衫下摆在风中鼓成白帆;有人把矿泉水瓶搭成传递的波浪,清凉的水珠在夕阳里折射虹彩。此刻的他们不再只是观众,而是以千百种姿态汇入这片青春海——有人是托举同伴的浪花,有人是劈开风浪的船头,更多人是默默奔涌的水珠,在共鸣中蓄起惊涛的力量。
在这片被青春点燃的海岸,每个海大学子都是奔涌的浪花。那些此起彼伏的声浪里,跃动着对极限的挑战,对同伴的托举,更是对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校训的生动诠释。今日运动场上的浪潮终将汇入浩瀚人生海,但这份并肩破浪的勇气与温暖,必将成为所有海大人扬帆远航时,心底最澎湃的潮声。
浪涌新程
夕阳将颁奖台的影子拉长成海岸线,最后一声发令枪的余韵消散在晚风里。跑道上的白线仍留着钉鞋的划痕,如同潮退后沙滩上蜿蜒的纹路。运动员们奋勇冲刺的姿态仍在脑海中翻涌。他们如同追波逐浪的海燕,在跳远沙坑里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将汗水化作推动浪花前行的力量。跳高场上腾空的弧线、铅球划过的抛物线、接力赛中飞递的火炬,每一个瞬间都在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那些呐喊、汗水和紧紧交握的手,此刻都成了深埋于记忆滩涂的珍珠。
或许明天,图书馆的灯火下会有人为实验数据皱眉,实验室的仪器前会有人为千分之一的误差较真,但那些在浪潮中共振过的灵魂,终将在各自的航道里,带着同样的节奏破浪前行。毕竟,真正的浪潮永不退场——它只是暂时潜入深水,等待下一次,与所有奔涌的支流重逢,汇成永不停歇的海浪,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向着未知的星辰大海,以青春之名,续写属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壮丽篇章。
文:辜丽冰 韦宇轩
编辑:郭薇
责任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