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通过思想铸魂、人才强校、服务大局三大举措,着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海大力量。
思想铸魂: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
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9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月”,通过“海上国情教育”“校史馆精神传承”等特色活动,引导教师从赫崇本、文圣常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其中,海洋科学家题材电影《逐浪之文圣常》和专题栏目《回澜阁》,生动展现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力量,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人才强校:构建分类发展新体系
学校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理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筑峰”“繁荣”等人才工程,构建“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培养机制,引进和培养包括8位全职院士在内的610余名高层次人才,打造25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其中4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创新“预聘-长聘”制度,取消“非升即走”竞争性淘汰机制,通过“青年英才工程”和科研博士后计划,支持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李华军院士领衔的海洋工程团队,培养出5位“杰青”和长江学者,在深海装备研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分类导向,针对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制定差异化标准,注重代表性成果和同行评议,探索海洋领域长周期评价机制,让教师专注原创性研究。
服务大局:勇担海洋科技攻关使命
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牵头实施“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蓝色种业”四大科学计划,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薛长湖院士团队推动海参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包振民院士领衔的“蓝色种业”研究院攻克水产良种“芯片”,李华军团队研发的深海养殖装备实现三文鱼温暖海域养殖全球突破。
教师队伍深度参与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在南海立体观测网、海洋多糖药物研发等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17项,培育出“镭测创芯”等30余家“海大系”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规模爆发式增长。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李明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海洋人才,在服务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完)
新闻链接:【新华网】中国海洋大学: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