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百年正是风华,何惧山水迢迢

作者:高曼歌 郭雅婧 张辛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2-10

字体:

山为衣,栉风沐雨;以海为依,劈波斩浪。路虽远,行已至,立于海大建校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登高远望,纵观海大的历史长卷,赏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俯身细察,放眼海大的沃壤千里,品那生生不息的文脉。逐天地,渡江海,越万山,世纪海大,漫漫征途,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鱼山缘起,岁月氤氲承血脉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时序更替中,海大已于风雨中扬起风帆。再回首,透过历史深邃的眼眸,文圣常老先生伛偻却又坚毅的背影首先映入眼帘。

渺远的灯光洒下,笼罩着舞台中央那个瘦弱的身躯,“希望大家能像达尔文一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奉献自己!”他的声音不甚洪亮,却充满力量。这是《文圣常》大师剧中的一幕。谈及大师剧的表演过程,令文圣常的饰演者马子越同学感触最深的是文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去还债,心中有了亏欠,所以就想要去弥补,所以就一直去发光发热。”

何为还债?在那个异常艰苦的时期,学校的支持与保护,知己赫崇本教授的引领,同学们无条件的信任……这一切给予他力量,被他视为必须还的一笔“债”。这笔“债”,文院士用他“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一生偿还!

海大缘起鱼山,在那里,有一棵百年梧桐,文老先生在上班路上初遇它时,它还是一株长在石缝里的小苗,但就是这样幼小它,拼命地汲取养分,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所有同文院士参与海大初期建设的开拓者们,也正如这棵梧桐,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力地生长,用自己的身躯,为海大撑起一片天。

那梧桐的树根,汲取的是鱼山的山泉水,更是海大建设者们的汗与泪:管华诗院士俯身入海,为海洋药物研发鞠躬尽瘁;冯士筰教授扬帆启程,在浅海动力学领域大放异彩……他们筚路蓝缕、舍己为公,只为在鱼山之上、红瓦之下,建一座学术殿堂,为祖国高扬海洋之帆!

重回首,忆昔年,揽尽风雨终享甘甜。他们是黑暗中的火种,以星火暖光照亮海大前路;他们是寂静中的强音,以铿锵旋律演绎海大传奇;他们是沙漠中的胡杨,以顽强生机孕育海大起点。在这一双双科学巨手的托举之下,于黑暗中浮沉的一叶小小独木舟,不惧风浪、昂扬向前。也是自那时起,“向海图强,谋海济国”的奉献精神在海大人的血脉中扎根生长,继而叶茂枝繁!

浮云常竹,前路莫测守初心

浮云袅袅,风声扰扰,遥山万叠,唯竹千丈。海大科研工作者在浮山扎根,如坚韧不拔的青竹,无论风吹雨打,只是向上生长,开天辟地,大展鸿图。他们信仰科学,崇尚实践,用实验敲开原理的门扉,用数据构建科学的殿堂。

“我从事海洋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从中我可以探索生命的奥秘,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被问及为什么从事科研,海洋生命学院的王岩教授如是回答。正是对开拓创新的渴望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情怀让他扎根实验室,与科研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常有急风骤雨阻挡对真相的探求。王岩教授回忆道:“我在研究一种信号分子时,发现实验现象和大多数已报道的研究结果不一样,起初我们认为是实验过程出现纰漏,但在仔细检查并反复确认之后,我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有趣的新发现。”

这次意外之喜让王岩教授窥见了科研探索的一角,透过它,他揭开成功与失败间仅仅一线之隔的真相,在不断找寻的过程中,王岩教授的心态愈加平和从容,“刚开始我总是期待实验现象与预期一致,但经常事与愿违,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奇怪的现象,渐渐我认识到这不一定是坏事,静下心来研究,揭示奥秘,这就是创新所在。”

在科研这条荆棘丛生的窄路上开拓,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从老一辈的海大开拓者,到科研各领域的杰出学者,再到同王岩教授并肩的新一代海大科研人员,他们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在无数可能的结论中辨伪存真,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用赤诚的心态,严谨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奏响了向海图强的交响旋律,谱写出百年海大的科研乐章,让海大成为科研创新的沃土!

崂山水墨,山水交织人为本

笔锋游走时思想碰撞,光影转换间灵感迸发,一字一句雕琢,一帧一画打磨,他们在文字的土壤中耕耘,让世界与海大共鸣;他们在光影的长廊里穿梭,让海大与世界邂逅。他们观“海”听“涛”,观海大百年辉辉,听涛声入耳阵阵。笔锋彰显慎思,镜头记录真实,观海听涛传承着这样的使命。海大成为他们看见彼此的桥梁,他们也成为海大看向外界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流传出百年的海大故事,传颂着不朽的海大华章。

“我们作为学生记者,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受访者时,往往能看见海大不为人知的一面。”2022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的崔舒高如是说。她曾旁听对WeOUC的创建者虾米学长的采访“他虽然毕业很久,但一直牵挂着海大,创建了WeOUC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便利生活。”这让她切身感受到海大凝聚起的人们跨越时间的情感,这份情感连接过去,守望未来。

这样跨越时间的凝聚在观海听涛也一直被传递。观海听涛向来施行师徒制,先进站的师父带领后进站的徒弟熟悉工作日常,并培训相关技能。“有段时间我感到崩溃,但我的师父来安慰我,鼓励我坚持。”崔舒高回忆道,“后来我拥有了徒弟,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东西传递给她们;退站的时候,她们为我制作了很精美的退站册,还抄录了我写过的文章。”从她的师父到她,再到她的徒弟,这种凝聚的传递,润物细无声,让她逐渐获得了独特的归属感,让她能尽情挥洒笔墨,饱含深情地书写海大故事,用文字延续温暖,用文字传递力量。

“潮起潮落,百年如初,我们来自不同的山脉,却因为你囿于大海和爱。”这是崔舒高为海大写的三行情书,包含着她作为海大人如水滴入海的归属感。不只是崔舒高,其他海大人亦如此,无论是灿烂的樱花、瑰丽的日出、雄伟的五子顶,还是丰富的课程、多彩的演出、有趣的实践……同在海大这片天地,海大人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对海大的感情也随之萌芽,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关怀如春风拂面,让每个人的心里涌动着温暖与热情,让他们在海大的每一天充满着生机与希望,海大,成为了他们永恒的心灵港湾,永远的精神故乡。

西海沃壤,扎根耕耘怀雄心

“梧桐参天,樱花烂漫”是海大的代名词,但是在繁忙海湾的对岸,黄岛沃土之上,一个新校区——西海岸校区蒸蒸日上。“偏远不便,无趣枯燥”是外界对其中生活的片面勾勒,但在2022级机械制造专业的温昕漳眼里,这里的日子更多的却是简单又充实。

“简单但不单调”,西海岸校区远离了市区的繁华灯火,来到了隔湾相望的西海岸。尚未建成的新区虽然缺少绿树红花衬托下生机,缺少市井人烟所给予的韵味,但是别样的生活方式却给了学生更多专注自我的时间。“我的骑行爱好就是在西海岸培养出来的。”在这里,温昕漳拥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生活,骑行成为他打开生活的一种新方式。同时,他还是国旗中队西海岸分队的一名成员,日日早训晚练,划一的摆臂,铿锵的步伐,温昕漳的双眸被国旗填满,脸颊的汗水成为他记忆里的勋章。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磨练出了自己的坚强的意志,更投身了西海岸由零到一的冉冉腾空。

通过温昕漳的讲述,西海岸生活的神秘面纱被拂去,逐渐地具象化。这里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无趣荒凉,反而,良好住宿条件让生活更加畅达;延后上课时间使步履更加从容;浪花拍打海滨,为读书的同学奏着一首欢快的歌。学校暖心的设计,体贴入微的照顾,让在西海岸的同学虽学习繁忙但也不感疲惫。地基建成高楼,荒土变成“绿洲”,一日一新的变化直观地将学校发展呈现在温昕漳的面前,每每在骑行过程中目睹西海岸校区里的变化,他的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也许每一个西海岸的学子都和温昕漳有着类似的体会,一开始随着学校的安排来到西海岸“开荒”,曾感不适,曾有沮丧,但时间推移,这些“开荒学子”们与西海岸共享着呼吸与脉搏,即使平凡,也依旧坚守;即使普通,也依旧奉献。他们是西海岸的拓荒者,更是海大的先行军,扎根黄岛之滨,绽放海大新芽。繁忙的设备轰鸣,打造着海大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梦;教室的授课不停,融筑着海大新百年的硕学人才路。

鱼山里起海洋情缘,浮云中定常竹恒心,崂山下绘水墨丹青,西海滨边再起新征,山高路崎行先路,一穷二白谱华篇。作为海大人,无论是对海的那份深情,还是对学校发展的那份责任,我们始终与学校同心同向,同息同源,扎根海大的一隅之地,用坚守创就成果,用温情书写故事,闪微光点点,筑辉煌百年。世纪海大,谋海济国早已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这座百年学府的精神内核。

文:高曼歌 郭雅婧 张辛


编辑:刘欣蕾

责任编辑:张慧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