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暑期“三下乡”:赤溪春兴 绿富共融

作者:徐一宁 徐雨虹 李东霖 庄环嘉来源:新闻中心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8-18 字号:

本站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视频连线时指出:“它的历程是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

赤溪,是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行政村,位于太姥山西南麓,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等资源。自1984年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赤溪村党员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于2017年全面脱贫。此后赤溪村确定了“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方针,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1+n”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因此,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下具有闽东特色的赤溪发展之路,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赤溪发展之路调研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7月10日至7月15日前往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进行考察探访,深入调研赤溪村自1984年以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展开本次实践调研活动。

寻根溯源,了解村落脱贫故事

赤溪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同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响应,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正式揭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因此赤溪村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寻根溯源,深入历史,实践团走入下山溪自然村,参观赤溪扶贫展示厅、探访杜家堡畲村古建筑群。在原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的讲解中,赤溪村30年的脱贫攻坚故事画卷徐徐展开。1984年至1993年,十年“输血”式就地扶贫期,政府与社会为村民无偿提供生产物资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但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植物、动物无法存活,未能改变赤溪贫困落后面貌。而在1994年至2003年,十年“换血”式扶贫期间,各自然村陆续搬迁,中心村规模扩大,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民彻底告别恶劣的居住环境。2004年至2013年,在十年“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中,赤溪村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富民”目标,进入脱贫攻坚第三阶段,因地制宜发展茶竹林、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并以“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建起名优果蔬、珍稀果木等现代农业基地;引进多家旅游公司,建设旅游项目;修通新旅游公路,解决百姓创业就业问题,赤溪村开始化茧成蝶。

辛苦三十载,赤溪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并朝着打造闽东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村”目标阔步前行。

实践团倾听赤溪村原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讲解赤溪发展之路

关注发展,探寻特色振兴之路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赤溪村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鼎调研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以山海之“特”因地制宜蹚出特色发展之路;坚守主业、与时俱进,以山海之“韧”久久为功开辟发展新路径。

原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说:“乡村振兴只有方向没有道路,我们只能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只有勤劳+创新+智慧才能推进乡村振兴。”通过走访调研,实践团了解到,赤溪村多年来围绕山水提笔落墨,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推动“绿盈乡村”建设,采用“1+n”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五大振兴”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的发展之路。2006年,赤溪村引进万博华旅游开发公司,随后开发了九鲤溪竹筏漂流与户外拓展旅游项目,并相继推出了“生态蝴蝶园”“九品莲花塘”等景点。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赤溪村正在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交通条件改善,餐饮业悄然兴起,民宿产业应运而生。如今,赤溪村的旅游业正从传统观光型转向文化研学型,多向拓宽发展空间。此外,在乡村振兴浪潮下,文创发展欣欣向荣。实践团参观调研了“福鼎巾帼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体验穿戴畲族传统服饰。赤溪村的妇女自立自强,依托畲族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制作出赤溪村特色文创产品,创造出“哈哥”“哈妹”等畲族特色IP形象,开创了手绘鹅卵石工艺品。

从以竹筏漂流为代表的传统观光体验旅游到以扶贫文化为中心的研学式旅游,从一家家的民宿餐馆到赤溪特色文创……“多条腿走路”,多样又特色的诸多发展模式已经在赤溪初展光彩。

深耕茶业,筑牢白茶品牌根基

茶业是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建答卷。2006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部认定为“中国白茶之乡”。福鼎白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深入福鼎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青山碧水,白茶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悠然生长。实践团上茶山,感受高山云雾的滋润;下茶田,与茶农一同采茶、劳作;走访白茶加工点,了解白茶制作工序;参观智慧茶园立体气象监测站,领略科技对茶业发展的保障、推动作用;走进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参观直播平台福鼎运营中心,剖析赤溪村白茶产业链,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调研;与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进行交流,了解其如何利用政策扶持成功建立起村里第一个千万茶企,将白茶产业做大做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为赤溪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赤溪村正在打造赤溪特色形象,用品牌效应反向赋能产业发展,创建千亩绿化白色生态白茶试验基地,举办一系列如“白茶开茶节”、“国际白茶大会”的白茶活动,推动品牌品质共建发展。除白茶产业之外,赤溪村还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淡水养殖等产业,保证村民的基本收入。

实践团与茶农一同采茶、劳作

探寻光芒,领略政策灯塔智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践团成员们深知,唯有党旗高扬方能明晰方向,唯有政府聚力方能协力同行。通过采访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钟而钊,实践团了解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党建引领和法治护航的双重作用下,乡村振兴才能健康、有序地推进,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赤溪村始终坚持“四强四引领”党建发展战略,以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此影响下,赤溪村于2020年将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全村分为8个网格,由村两委、党员代表管理责任片区;搭建青年农民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农业技术服务队等平台,开办导游服务、农村电商等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对接专家驻村加强产业指导,鼓励引导大学生、在外青年等返乡创业创新。在“四强四引领”的基础上,法治之花也在赤溪的土地上绽放。以“推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要以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为前提”的思路,赤溪村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1+3+N”网格队伍,实行网格化晨巡晚议制度,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晨巡晚议”活动。福鼎公安磻溪派出所、福鼎市人民检察院、福鼎市人民法院等对赤溪村皆有法律帮扶活动,在宁德市形成具有特色的“赤溪模式”。

实践团成员采访赤溪村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钟而钊

上山下乡,在实践中体悟成长

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发现赤溪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实践团成员们溯源历史,参观扶贫展示厅、采访村党总支副书记、探访杜家堡古民居,剖析茶业,上茶山采摘,下茶田劳作,走访制茶车间,参观龙头企业,采访返乡创业大学生,调研直播基地,探索产业发展体验竹筏漂流、参观畲乡巾帼创业社、制作手绘鹅卵石,在实践中体悟赤溪精神。在这堂田野间的思政课里,实践团成员们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在学思践悟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在本次实践中,实践团也为赤溪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参与赤溪村旅游业推广,帮助当地民宿进行宣传,拍摄照片、视频;制作摄影集和纪录片,在社交媒体分享赤溪的美食、美景、畲族服饰;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专属IP形象,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助力特色文化走出大山;参与茶叶包装设计,融文化特色于包装设计之中,增强产品文化价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乡村发展不是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勤劳肯干。在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赤溪村的实践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交上一份高分答卷。山中煦风抚赤溪,新发展模式下,赤溪村生机盎然。

自深山僻壤中突围,从山水茶田中走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到党和政府的带领,赤溪人在走出了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下山溪畔,人与茶默契相谐,山与村涅槃重生。往日的贫困随水流去,征程路长,相信一个又一个村庄也会如赤溪一般,“和国家一起翻天覆地波澜壮阔”,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脱胎换骨、焕然新生。

实践团在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石碑处合照

通讯员:徐一宁 徐雨虹 李东霖 庄环嘉

编辑:吴宇婷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