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日至7日,58名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齐聚北戴河。他们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暂别繁重工作,休假一周。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在北戴河休假的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他表示:“海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未来10年,李华军将继续瞄准海洋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潜心钻研,矢志奋斗。相关报道发表在2024年8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内容如下:
充盈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理念,饱含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深情,那份持续多年的关怀,再次如约而至,拥抱北戴河。
8月1日至7日,58名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齐聚北戴河。他们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暂别繁重工作,休假一周。
渤海之滨,清风吹拂,休憩之地成了凝聚智慧之所。围绕今年休假“爱国奋斗”的主题,专家们畅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时代命题。奔腾不息的波涛声,传递着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殷切关爱;白浪排空的渤海湾,见证着矢志创新、敢为人先、爱国奉献的壮志雄心。
关怀深似海
海潮连绵、繁花竞妍,专家们在优雅环境里,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元素周期表里几十号带金字旁、石字旁的元素,个个重要,都要照顾到,我得天天钻实验室。”长期工作在云贵高原,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到海边的机会不多,“收到红色邀请函,我深感荣幸。这是党和国家给边疆科技工作者的荣誉!”这位长期研究冶金的专家暂时放下了那些“金属元素朋友”,与专家朋友一起漫步沙滩。
荣誉和成就背后,是累月经年的艰辛付出。专家们常年“浸泡”在实验室、深耕于三尺讲台、奔行在调研路途,很多人几乎没有休过假。
邀请专家到北戴河休假,是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从三江源来到渤海湾,我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能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关怀。”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认为,我国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瞩目成绩,离不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的不断深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新时期的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舞台。”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已在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领域钻研了40年,他坚信“搞科研的人迎来了干事创业的最好时期”。
8月3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看望暑期休假专家。他指出,希望专家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历史重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碧海雄关,嘱托深切。专家们第一时间把党中央对人才的真切关怀传递给同事、学生,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高峰、锐意进取。
“我也勉励自己,努力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
打开久违的电视机,放松下来的薛其坤观看了一场巴黎奥运会网球比赛。“孩子们打得气势如虹!在科技领域,我们能否从国际‘赛场’多拿几块奖牌回来?”他深知在量子物理等前沿科学的博弈中,“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分量之重。
笃行以报国
“您是77级的?我是78级的。”“我是82级!”步道边,沙滩上,专家三五成群,他们的话题往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那场“春天的故事”讲起。
“受益于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那时风华正茂的我们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回忆,也是从那时起,个人的奋斗追求融入了建设国家的不朽事业。
大海边,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回顾着当初和团队一起研发国家第一台海底钻机时的壮志豪情。“‘从0到1’,从相对落后、奋力追赶到很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洋强国之志激励着我们始终向着难题进发。”万步炎庆幸自己能投身海洋强国事业,也愿意为国家的发展继续扬帆远航。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多少年来,这些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人才怀揣报国之志,在各自领域作着重要贡献,成为国家栋梁。
“种业会被‘卡脖子’吗?大家都很关心。”研究动物遗传育种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说,虽然当前我国种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年生物育种技术、特色新品种培育、种业企业国际化等方面一直在发展中超越。“我们绝对不会放慢赶超的步伐!只要我们不断抢占育种科技制高点,攻克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没那么容易的。”康相涛声调温和,但态度坚定。
专家们彼此鼓励,又相互学习。在智慧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中,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往事、一个个富有真知灼见的感悟,使“爱国奋斗”的活动主题充满温情、生动可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晓军一直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作为医生,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二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探索创新,为人类服务。”在与专家朋友的互动中,他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医学工作者,要让医学里的“中国智慧”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为国争光、为人造福。
十年磨一剑
“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在交流座谈中,这句话被专家们反复提及。面对未来,深感时间紧迫,已过花甲之年的专家们,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步履轻快、精神抖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科技发展需求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一方面是科技难题的攻关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和积累。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把握“快”与“稳”之间的“辩证法”,在激烈竞争中平心静气、踏实迈步。
“越是艰难时刻,越是接近目标,我们越不能浮躁、乱了阵脚。”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练矛说,“‘十年磨一剑’是对决心和意志的考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把宏大目标变为现实。”
“十年磨一剑”,活动中最高频的词之一。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分享道,“十年磨一剑”不能只盯眼前,而要立足长远,努力学习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多考量与国家需求、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度关联,让科技创新在时代中释放更多能量。
“唯有如此,科技现代化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交流会上,专家们在畅谈未来几年的科学研究时达成共识,又为下一个“十年磨一剑”制定了“规划表”——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的未来10年,“就是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水平,给人民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海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的未来10年,将继续瞄准海洋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潜心钻研,矢志奋斗。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登临山海关,专家们心潮澎湃。今天,要在科学研究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需有建造万里长城般的气魄——带着党和国家的嘱托,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他们信心满怀。
(本报北戴河8月8日电 本报记者 彭景晖)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