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挥去阴霾,重拾光明 海洋与大气学院研究生读书活动书友会举办

作者:张洗泷来源:海洋与大气学院发布时间:2022-10-10

字体:

本站讯 9月28日晚,第十三届“学术人生·书籍共享”研究生读书活动书友会在海洋与大气学院218教室举行。会上,同学们分享了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的心得与感悟,并结合自身经历交流关于抑郁症以及抑郁情绪的看法与认识,加深了彼此对心理问题的理解。

首先,主持人梁伟豪介绍了阅读书籍的作者和主要内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为了让人们了解抑郁的根源,获得疗愈的希望,他借用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通过蛤蟆先生与苍鹭先生的十次面谈,呈现了心理咨询的全过程,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并引导读者如何在心理上长大成人,独立自信。

随后,梁伟豪带领大家就书中提及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人生的四个坐标”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以下为参加本次书友会的部分读者感想。

王鑫(海洋与大气学院):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并不会感觉到自身处于舒服的状态,尤其是当他们经过一番努力,自发地想要做出改变,发现自己还在原地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容易否定自己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孙洪利(法学院):

孩童时代,人们学会了顺从父母;步入社会后,学会了顺从上司,人的一生似乎都在顺从中度过。文中的“儿童自我状态”是每个人成长之路上必经的阶段,我们不应纠结于这种状态本身,而应该思考如何摆脱这种依赖关系,不断反思接纳“儿童”的自己,才能逐渐变得成熟理性,去趋近“成人”的自己。

木亚斯赛尔(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当我们处在抑郁状态时,往往会有向父母和朋友倾诉的欲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以及对子女学习工作的不了解,都会对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而朋友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处理,容易在一遍遍地倾诉未果后心生厌烦。所以从抑郁中振作起来主要还是靠自己,要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李佳旭(海洋与大气学院):

本书的目的主要在于让读者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书中苍鹭先生采用的是TA疗法,即沟通分析疗法。它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这套方法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稳固地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然而现实中的心理咨询一般不会如书中介绍的这样顺利,而且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刚走出抑郁的蛤蟆先生一样,通往“成人自我状态”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通讯员:张洗泷

编辑:张雪贝

责任编辑:隗澳宁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