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多次实地考察。为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保护治理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海洋大学2022年暑期“踏浪黄河入海,践行青春无悔”化学化工学院博士调研团紧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来到了渤海之滨—山东东营,体会新时代中国青年所担负的时代使命。
调研团队前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调研
调研团全体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绿水青山,白鹳嬉戏,保障生态保护“红线”
博士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访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黄河故道、安澜码头、远望楼、黄河入海口,近距离观察黄河母亲,实地取样测量、分析水体和沉积物中污染物,撰写分析报告,评估三角洲生态环境现状。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双眼感受生态环境变迁,深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深入人心:二十余年间,保护区已完成了30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区鸟类和植物种类日趋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1995年底保护区仅有200多只,现存已近2000只,多种候鸟不再作周期性迁徙,而选择在生态区永久驻留。碧水净土欣欣向荣,得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方针政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了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的绿色与生机。
苜蓿葱绿,科技助农,守住食为民天“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团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农业示范基地了解到,目前示范区的育种思路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转变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同,苜蓿、藜麦和大豆等耐盐碱作物产量也得到大幅提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正如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标语所阐释的,研发第三代“鸿鹄”无人驾驶农机,让智能机器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培育自主授粉的中科熊蜂,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人工繁殖雄蜂,极大提高了植物的授粉效率。多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实践极大提升了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技人才扎根基层,躬身泥土背朝天的奋斗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博士团成员。
绿色转型,厚积薄发,树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线”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现状,调研团实地到访东营青东科创有限公司、山东万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俊源石油集团和东营华泰清河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博士团深刻认识到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高校科研与企业协力创新的重要性,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绿色低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海洋化学专业博士,我们要将专业知识、科研探索与国家战略、生产转化接轨,将科研成果融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岁岁安澜,安居乐业,铸好黄河治理“防线”
为深入了解国家如何统筹力量唱好“黄河大合唱”的新时代旋律,博士团前往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黄河河口管理局等地,学习黄河文化、历史变迁、黄河工程和现代黄河治理等知识。东营位于黄河尾闾,河道特点上窄下宽,弯道卡口较多,最窄小处离险工河段仅460米,给下游防洪工程带来了很大挑战。滩边人民曾经饱受黄泛之苦。博士团在黄河河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零距离”接触了黄河防汛工作,切身体会到一代又一代治黄人为大河安澜、区域安宁、河口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一生致力于黄河治理,献毕生心血于治河大业的王锡栋、在“守险房”中履行护堤职责三十年的护堤员韩永梅,正是因为历代守黄人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黄河得以岁岁安澜。党领导人民改善黄河暴虐为害到成为哺育华夏子孙后代的“母亲河”的奋斗历程,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传承“黄河精神”的信仰之源。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黄河入海奔腾不息,黄河精神更需要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一脉相承。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博士实践团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和高校学生群体学力优势,紧随习近平总书记步伐,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勇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实践过程中,博士团深切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为国家战略积极建言献策,并带动了一大批新时代海大青年立志实学实干,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通讯员:王祖甜 图:潘康红 房梦月 王淑雯 田兴雨
编辑:王祖甜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