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探实情谋创新,助力非遗传承

中国海大学子走进莱州草编

作者:庞可儿 李涵昀 尤锦玲来源: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08-18

字体:

本站讯 7月22日至7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草木有灵”社会实践调研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在山东莱州开展了以“非遗工艺商业化转化与文创开发可行性探究——以莱州草编为例”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采用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文献查询与同多主体的访谈、交流,进一步了解当地非遗草编工艺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的问题,明确了探索非遗开发式保护新模式的方向,助力莱州草编的传承与创新。

7月22日,实践队前往山东莱州于家村,对草编工艺厂主于占君先生进行访谈,为探究莱州草编的商业化转化与文创开发的可行性提供市场视角。于先生为实践队成员介绍到,传统的草编原材料具有环保的特点,主要为废弃的麦草、玉米皮等,由于麦草品种变化和农作物皮叶受联合收割机破坏等因素,当下传统原材料变少,涌现出如塑料、木浆纸、麻、棉等更多样的原材料。

实践队在山东莱州于家村对于占君先生进行访谈

目前草编产品销往国内外各地,莱州当地草编厂基本已形成需求导向型生产模式,即产品设计由客户提供,草编厂只负责产品加工,“国外有大的设计公司对草编产品进行艺术设计,我们只负责生产,如果他们不明白生产工艺,就返回到中国询问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于先生谈到,这一模式导致当地厂商在草编的创新性开发方面缺乏主动性,而后于先生也明确表示对大学生参与草编产品设计、翻新草编产品样式的支持。访谈结束,于先生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了自家库房中的草编半成品及成品,实践队成员近距离领略了草编工艺独特性与草编原材料的多样性。

实践队在山东莱州于家村参观草编库房

7月23日,实践队前往莱州市民之家非遗保护中心,对莱州市文化馆主任韩国英女士进行访谈,了解莱州市非遗保护的措施及其困境,为探究莱州草编的商业化转化与文创开发的可行性提供政府视角。莱州市文化馆曾在2019年组织开展“非遗保护 莱州实践”莱州市草编大赛,在5月25日莱州月季花节、6月第二个星期六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日定期组织非遗宣传、展览活动,对外定期开展非遗公益培训。在2020年疫情期间,莱州市政府正式介入抖音推广,为抖音上的莱州非遗传承人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与培训机会。


山东莱州非遗中心草编展品

目前莱州当地已有较多非遗传承人、草编工艺品公司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部分粉丝数已过万。在草编非遗工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政府方具有几大推进难题。一是缺少专业人才。非遗保护工作繁复、专业性强,但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非遗保护相关专业人才异常稀缺。二是地方财政相对困难。非遗保护与开发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支持,但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所能调用的资金逐层递减,非遗保护开发资金存在较大缺口。三是目前莱州市草编经营者以个体经营者居多,草编工艺品生产售卖缺少政府或民间协会的统一管理。存在个体经营者间内部消耗、竞争压价、质量良莠不齐等潜在问题。当访谈接近尾声时,韩主任对实践队提出的草编传承人进校园、草编文创开发等设想表示认可与支持。


                        实践队在山东莱州非遗中心对韩国英主任进行访谈

7月24日,实践队前往莱州市沙河镇,拜访草编非遗传承人周学玉老师,成员们在周老师家中进行草编编制的学习。周老师为实践队成员展示其多幅草编工艺画作品,并细致教授实践队成员“叶片”等成品的编制方法。草编叶片以一根主干为基,用其他较短的麦秆“挑二”折叠,逐层叠加、相互穿插,以最后一根麦秆后绕下插固定收尾。团队成员从不熟练到逐步掌握技巧,最终均成功编制出了叶片成品。纸上得来终觉浅,切实的手上操作让成员们体验到了草编编制的难度,但同时也让成员们感受到了草编工艺的趣味性。而后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前往莱州草编文化展示馆进行参观,更多样的草编作品映入眼帘,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比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制作的工艺画、抽象派工艺画等,令成员们印象深刻。成员们积极与周学玉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从传承人的角度了解到了草编这项非遗工艺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实践队对草编产品进行文创设计与开发的设想,得到周老师的认可与支持。

实践队在草编非遗传承人周学玉老师家中学习制作草编

周学玉老师草编作品

草木有灵,巧技精艺;草木本心,续遗再生。在探索指尖艺术——“莱州草编”的过程中,实践队希望能够破解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助力非遗工艺的商业化转化与文创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庞可儿 李涵昀 尤锦玲

实践队在山东莱州非遗中心合影



编辑:刘陈宇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