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参观伊利集团
本站讯 7月17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赴内蒙社会实践调研队员们开始陆续地从山东青岛、内蒙鄂尔多斯赶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始了为期6天的三下乡活动。“鸿雁队”由六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截至7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内蒙古乳制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活动结束。
数据显示低温鲜乳制品增势迅猛,需求决定市场,从近几年的奶制品销售情况看,低温鲜乳制品增长势头迅猛。随着冷链的物流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者水平的提高,低温鲜乳市场迅速扩张,在增长率和利润率方面,低温鲜乳去年已经超过了常温奶。并且队员们自身也在青岛的超市更偏好购买巴氏低温奶,因为低温奶口感更好,日常购买的乳制品主要是鲜奶和酸奶。队员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低温鲜奶将成为乳制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首先团队成员们在青年旅社附近的万达商圈展开了对乳制品销售端的调研。在每一家特产店团队成员主要观察记录乳制品的种类,对产品有了大体的了解。下午,团队走访了内蒙古奶业协会,通过奶业协会的调研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内蒙古牧区的分布状况,奶牛的数量大致保持稳定,国家现在在调节牧民和各乳制品企业之间的关系,来促进牧民提高奶源的质量。接着团队成员们走访了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对乳制品行业大致发展现状、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内蒙古乳制品重点发展、乳制品发展的制约因素、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质检方式)、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整改情况进行了了解。
团队成员还展开了一场伊利奶业之旅。伊利的奶品研究制作是公开化展示的,这基于伊利产业对产品安全的信心。团队参观了它们的基本生产链,这是一个从天然奶源进行提炼、冷藏保存、添加制作、产皮包装以及进库冷藏保存的高效流水线,整个过程高效流畅、科学严谨,而伊利将生产透明化也给了参观者以及其他消费者以信心。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前往当地附近的冷链公司进行考察并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巴氏奶和酸奶的货架期非常短,巴氏奶仅10天,酸奶也不过21天左右,这对冷链的要求特别高。从牛奶挤出运送到车间加工,直到运到市场销售,全过程巴氏奶必须保持在0~4摄氏度间,酸奶必须保持在2~6摄氏度之间贮存。这对运输的时间控制和温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后团队在街头进行了采访并分发了60份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调查当地各年龄段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情况,这其中包括消费观念以及消费习惯等主观的因素,也有销售渠道,产品特点等客观因素。成员们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非为五大类,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老年。并且,在线上进行问卷的分发工作,为避免因为年龄因素影响结果,再选取调查对象时尽量涵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防止某一年龄段人群太多导致影响最终数据受到干扰。当天晚上,队员们将分发的60份试卷以及线上的183份问卷进行了数据的分类汇总、统计处理等必要分析过程,得出了阶段性的调查结果,并基于此进行总结分析,反思是否存在某些不全面的问题或者漏洞。
在此次调研中团队成员们充分体验到了小镇的消费水平与青岛这种大都市消费水平的差距,在这里价格远远低于大都市的市场标价,而且各个样式乳制品的价格定位模糊化使团队认为在乳制品销售中有着非常巨大的利润可求。
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海洋大学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内蒙古乳制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活动结束。这次的三下乡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入市场、研发、生产,严谨认真地调研内蒙古乳制品产业现状,并进行了尝试性的产品代理销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