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当仁不让拼智慧 唇枪舌战展辩才

作者:于迪来源: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5-10-22

字体:

据理力争

    本站讯 老子曰: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月17日晚,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院)新生辩论赛决赛在地院拉开帷幕,正反双方就“知足常乐”这一辩题展开激烈思想交锋。地院辩论队队长王一冰,优秀辩手王瑞林、康宏博、陈宗南担任本场比赛评委。最终,正方赢得本场比赛胜利,正方四辩孙国栋获最佳辩手称号。 

    正方辩手:易慧敏 张楚青 胡亚洲 孙国栋
    正方观点:知足常乐
    反方辩手:杨光 孙浩 杨雨桐 李志康
    反方观点:不知足常乐

    开篇立论,正方一辩首先提出“快乐是源于心灵上的满足,知足是对现有情况的满足”,说明我们需要自我安慰和调节来减少压力。但是知足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努力来改变令我们不满意的现状;其次,要减少抱怨,欣然接受不如意。正方通过秦始皇贪婪毁国的例子印证知足常乐的观点。对此,反方一辩持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不知足的人会渴望上进、更有动力,想要得到长久的快乐,就要不断进取、接受挑战。爱国志士如詹天佑、闻一多,是对国家的现状的不满足让他们能为了新中国的发展而奋斗,由此来获得终身的、长久的快乐,突出了“不知足常乐”的主题。

    盘问环节,正方一辩对反方四辩提出的“常乐”与“乐”的不同作出解答,认为正是每一次知足的串联让人得到长久的快乐感,不认同“思维主宰行动”的说法。接下来正方四辩对反方一辩提问,针对知足的标准、现代普通人和历史人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进行盘问,比赛逐渐深入。

    驳论环节,双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正方二辩首先肯定了知足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但是他认为对个人来说,不断的知足会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幸福。他重申,知足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支持人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反方二辩不甘示弱,反驳了对方将不知足等同于贪欲过重的说法,认为这是片面的,不知足是为了获得长久而非短暂的快乐。双方你来我往,用同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论证有力,将比赛推向高潮。

    质询环节,双方针锋相对,正方三辩先是询问对方辩友对自己高考成绩是否满足,用最贴近生活的事情,自然地与辩题相联系;继而作出出身贫寒家庭该如何满足的假设,又以陈一冰奥运会上被误判为亚军为例,有力地印证“知足常乐”的观点;反方辩友一一作答,同时提出“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国家倡导的‘四有青年’的标准”的问题。在得到正方否定的答案后,反方三辩抛出更为尖锐的观点:“还未达到标准就是不知足,因而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并且强调了在和平年代不知足代表着进取,进取的过程中会收获快乐。

    接下来最振奋人心的自由辩论环节,使得辩论赛的“战场”上硝烟四起。双方针锋相对,正方辩手首先提出“不知足只能提供动力并不一定快乐”,反方则敏锐地抓住正方辩词中的“不一定”三个字,提出“虽然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并反驳了正方辩友“不知足就是自负”的观点,以清朝闭关锁国为论据,反问了对方“清朝统治者难道不是满足的吗?那么他们快乐吗?”对此,正方重申了对“知足”的理解,意在接受不完美。正反双方言思敏捷,针对人该一生追求还是满足现状争执不下。

    总结陈词阶段,反方四辩提出,人活着需要信念,不断追求的信念。它支持着我们不断往前走,支持着让我们在荆棘载途,风雪满山的困境中依然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所以不知足才会领悟前进的快乐。正方则提出,不追求即不苛求不强求,在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怀有达观的心态使自己求之得之,快乐恒久。

    比赛结束,主席宣布正方获得比赛胜利,正方四辩孙国栋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辩论队队长王一冰在点评时表示,大一新生们短时间内充分的准备和精彩的表现十分令人满意,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通讯员:于迪 韩佳梁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