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华诗院士:一生做一个蓝色梦

作者:余建斌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01月06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2-01-06 字号:

        一口地道山东话,似乎显露出管华诗的经历:这位海洋药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吹着齐鲁之风的大海边,他将人生事业融进了蓝色梦想。
 
        1939年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管华诗,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并留校工作,40余年从未离开过海洋科研和他热爱的校园。
 
从海洋萃取菁华,迈上海洋药物研究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管华诗从一次偶然发现的实验现象得到启发,仅用三年时间首创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从此迈上了现代海洋药学研究之路。1985年,管华诗主持研制的藻酸双酯钠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被称为我国首创的海洋新药,随之被卫生部和山东省重点推广。自1990年以来,全国有近40家工厂生产制剂,创造的产值以数十亿元计。藻酸双酯钠服务了千千万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进入海洋药物研究领域30年来,管华诗先后发明并研制了10余种海洋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取得几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并主持编纂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志书《中华海洋本草》。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带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管华诗1991年担任副校长,1993年担任校长,至2005年7月卸任。15年中,他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学校前途的把握上体现出教育家的洞察力和善抓机遇的能力。
 
        1997年,当时的青岛海洋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重点共建海大的协议正式签署,这使海大成为我国第一所由中央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
 
        此后,管华诗又推出一系列大手笔:在青岛崂山新区建设1800亩的新校区;聘请作家王蒙担任海大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在其影响下,一批人文学者和作家先后到海大开课、办讲座讲坛。
 
        2002年10月,拥有近80年历史的青岛海洋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在管华诗的带领下踏上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新征程。
 
        在海大师生眼中,管华诗在关键时刻扮演了决定海大发展方向的关键角色,是一位成功的校长。
 
人生能有几次搏,心血铸就华彩诗章
 
        2005年7月,管华诗谢绝了各方面真诚挽留,从校长岗位退下来。海大的师生自发为他制作了镶刻着一把铁镐的《耕耘》匾,上面签满了师生的名字,以此表达对老校长的敬仰之情。
 
        值得敬仰的不止是管华诗当校长的“功绩”。他倡议并出资30万元发起成立了45万元的华实海洋药物奖励基金,以激励广大学子和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海洋药物研究领域。他资助数十名海大贫困学子和校外30多名贫困女童重返课堂,并且鼓励他们自强不息。
 
        为了心爱的海洋科教事业,不当校长的管华诗每天仍在教学科研一线忙碌。与其说是退下来休息,倒不如说是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他对事业非但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有劲头。
 
        “人生能有几次搏?”如今年过七旬依然奋斗不休的管华诗说,这句话很简单,但正是他的座右铭。
 
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