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用最优师资培养准领军人才

作者:秦小艳来源:深圳特区报2011年12月19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1-12-19 字号: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参加极地科学考察。

  海大的“大教具”——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

这栋饱浸着简朴明快德式风情的百年建筑,如今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地质馆。

  秉持科学理念的同时,不忘人文精神的引领。日前,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

  有人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坐落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依海而建、因海而兴,被誉为我国海洋科学家的“摇篮”。近日,记者走进崂山脚下的海大园,就该校的办学经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等问题采访了物理海洋学家吴德星校长。

  【关于办学特色】

  大力强化海洋和水产学科的优势

  深圳特区报:中国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的辉煌,您认为,海大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吴德星:学科水平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大力强化海洋和水产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不断培育和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目前,我们的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正快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水产和海洋生物研究为特色的植物学与动物学、以海洋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地球科学学科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行列后,正向着前100位的位次快速递进。

  此外,我们的海洋和水产科学又辐射带动了海洋化学、海洋药物以及海洋工程技术学科群的发展,并形成了特色显著优势学科方向。现在,我们以药物化学、海洋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为特色的化学学科(领域),和以海洋工程及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均已进入美国ESI数据库全球前1%行列。同时,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方向的孕育以及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法学等文理交叉学科的拓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有力推动了特色与综合的协调发展。

  这样的学科优势为海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以引领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为己任,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国海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国际化】

  置身国际坐标体系谋求新发展

  深圳特区报:国际化对于中国海洋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海大是如何推进国际化的?

  吴德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现代大学面向世界,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开创了在国际对接平台上以联合培养研究生带动科研长期稳定合作的新格局,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我认为,一所大学要想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得把自己放入国际坐标体系中,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置于国际环境中,获取新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

  在我们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以多所与海大在海洋学科发展上有共同点的美国著名高校为参照学校。最开始,我们以美国海洋学科排名第五的罗德岛大学为目标。几年后,我们的学科指标就超过了他们。现在学校又以美国海洋学科排名前三的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为目标。参照一个世界名校,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在研究他们的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值得借鉴的地方,进一步发展我们比他们强的地方。事实证明,在国际化的道路中,我们的海洋学科整体水平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影响力出来了,国际合作的机会自然而然就来了。目前,学校已与131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构建了“国际涉海大学协会”、“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中美10+10合作计划”等国际科教合作平台。同时,建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成功实现了与欧盟学分转换体系的对接。此外,与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了我国高校与美国著名大学联合授予博士学位历史上零的突破。


 【关于研究型大学】

  “211”高校应该逐渐向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

  深圳特区报: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提出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德星:社会时髦什么,我们的高校就去追赶什么,这是高校发展最忌讳的。总体而言,现阶段中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各有特色。所以,高等教育理应多样化,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如果大家都建研究型大学,既不符合中国实际,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我看来,现阶段合理的结构是,70%的大学以教学型为主,只有一小部分的高校以研究型为主,这应该是个梯形结构。现在中国有2500多所不同类型的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应该在100所左右,“211”高校应该逐渐向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985”高校应该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这才符合中国的实际。其它高校应该突出特色,培养特色人才。当然,随着教育的发展、高校数量的增加,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增加,但在现阶段,高速扩张的条件还不成熟。

  深圳特区报:正在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之路的海大有什么经验呢?

  吴德星:中国海洋大学如果不走研究型大学建设道路,中国的海洋高等教育肯定达不到今天这个水平。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一直坚持走特色立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这个方向从未动摇。

  我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应该是并重的,这两者相互交融的资源优势,最终应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海洋大学提出“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我们在发展中,不是要盲目地拼规模,比谁拿的经费多、谁覆盖的范围广、谁扩张的速度快,而是要注重内涵式发展,求质量,比学科优势。在特色学科的带动下,我们的海洋经济、海洋法、海洋管理等综合学科也很快跟了上来。

  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更应该强调精英教育,研究型高校的教育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精英教育体系。我说的精英教育不是指贵族教育,是指把学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领军人才的完备潜质,每一所研究型大学都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与气魄。

  【关于服务社会】

  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所海洋特色的重点高校,中国海洋大学是如何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

  吴德星:中国海洋大学是“985工程”高校中最特殊的一所高校,因为几乎所有的“985工程”高校都是省部共建或部部共建,只有我们是由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四家共建,这样的共建格局注定我们的发展成果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国家,立足行业、立足地方。

  我们始终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将学校发展更加紧密地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校的支撑服务能力。具体而言:在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汇聚等方面,为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在决策咨询和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等提供重要支撑;在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方面,为推动国家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提供高新技术和协助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为相关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普及海洋教育,建设海洋文化方面,为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做出应有贡献。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积极探索路径,确保学校的各项专利成果,更有效地转为现实成产力。今年上半年,学校成立蓝色经济研究院和服务蓝色经济工作办公室,在组织形式上和人员配置上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深圳特区报:深圳也是一座海洋城市,目前,位于深圳大学城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正在积极建设海洋学院,您对这个学院以及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吴德星:深圳要发展海洋产业,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才。深圳具有地理位置好、经济发达、创新能力强等天然优势,理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

  对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设海洋学院,我认为,首先要把握清楚学院的定位,核心应该是为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这个新兴的学院一定要跟清华大学本部海洋学科的定位有所不同,不能仅仅是本部学科的简单移植。此外,对于引进人才、发展思路,也要有科学清晰的规划。


【关于教育功利】

  全民功利影响教育成效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吴德星: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全民教育观念的褊狭,褊狭的突出表现形式就是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浓。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好学生的标准是听家长、老师的话,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教育,好学生的标准是分数。我们的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如此的功利。

  功利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就业取向的急功近利。不仅是家长、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相关部门也要求我们在专业设置上与就业挂钩,事实上,在我看来,大学绝不仅仅是一个技能培训机构,她首先是教育机构,更应该具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引领的功能。有些看似冷门的学科,是人类发展需要的,在设置时可以少而精,但是不能完全不办。

  事实上,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习惯的文化氛围,也就是构建软环境。就中国的大部分高校而言,他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但是,在执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却受到全民教育观念的冲击与制约。比如说,我们花了很多力气,以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他们讲述一个问题,在课堂上他们听懂了,也接受了。但是一出校园,他们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与价值标准,我们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部被推翻了,这个对教育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深圳特区报:事实上,这种功利性的评判标准已经渗入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

  吴德星:是的,这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对学生们讲,对于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要以更长远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社会可能出现各种丑陋事件,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因为,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物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精神文明才能起主导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应该在更高的层面,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领导人制定了合理而稳定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拥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资源紧缺益发加剧,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创新之路。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

  所以,我们的方方面面必须重视起来,抑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取向,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关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需要我们去破题

  深圳特区报:最近接连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道德水平缺失的思考。您认为,高校应该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方面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吴德星: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我很认同这样一段表述:“文化的基础是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的纽带是知识,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的创新是扬弃,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文化的基础是道德,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将“德”字放在最主要的位置。

  怎么培养孩子的德呢?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中国民族有着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而理性的研究和升华,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深深地植根于现代学生的心中,将大有文章可做。

  从高校育人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道德课是最难上的一门课。孩子们不爱听,老师们不爱教,因为他们很多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精髓。孩子们看似都学会了,在语言上很强大,但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认可,所以,当他们走出校园,遇到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时,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很快被他们所遗弃。只有道德的本质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成为他的一部分,而不是背诵或应考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

  当然,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对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不能照本宣科,首先自己要真正理解,将高深的理论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教育部门、学校也要探索在教材的更新、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的建设上,探索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实效,这很难,但需要我们去破题、去努力。

校长名片

  吴德星教授,1952年生,山东无棣人。197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留校任教,1992年获物理海洋理学博士学位。历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等职,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近海环境质量预测机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参与主持(副组长)编写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该计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治学名言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全民教育观念的褊狭,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浓。

  研究型高校必须进行精英教育,这个精英教育不是贵族教育,而是指要把学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用于人才培养,使学生具备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领军人才的完备潜质。

  只有道德的本质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背诵或应考时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才是真正起到了作用。

  采访手记

  静得下心

  沉得住气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这八字校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海纳百川,意指胸怀之宽广;取则行远,则意喻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与校训一脉相承,这所坐落在美丽青岛的大学,处处散发着低调、大气、厚重的气质。

  吴德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平实,回答问题时直奔主题,直指要害,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即使扔给他个别“刁钻”的问题,他也丝毫不绕圈子,真诚作答。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吴校长说得最多的就是去功利性。他认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阶段性地出现了一些浮躁的社会现象,但高等教育一定不能太功利,一定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

  的确,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回首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之路,正是因为她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高水平特色发展之路,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绩。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中国教育界的“海洋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

记者: 秦小艳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相关链接:
以文化建设来消解全民功利性对教育的制约:吴德星校长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