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时:回忆是一种病
安静的自习室里,一个伏案学习的认真身影让人不忍打扰。这就是观海听涛原站长郭晶晶,一名学生记者,一辈子的观海人。记者采访时郭晶晶正在写实验报告。已经进入大三,学习非常紧张,但是在接到电话时,她还是挤出了实验课后的时间,因为,观海听涛,永远是心头抹不去的回忆。
“尽管已经离开网站,但是经过网站时总忍不住上来看看,”郭晶晶回忆道,“来看看值班记录,记者心情,回家来看看。”每个观海人都把网站当作自己的家,同站的记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在这里,没有学生会的激烈竞争,没有宿舍的热闹非凡,有的是始终如一的安定与从容,在这里永远有一群人,他们安静地撰写稿件,台前幕后忙碌奔波。“你会以一种家人的视角审视和关心所有人,像爱惜自己的家一样维护网站。”也许记者们不在同一学院,也许曾经是陌生人,但是,因为观海大家走到了一起,成为一家人。
再次回到办公室,孙瑜晨百感交集。“一切还是老样子,家的感觉,没有变。”当被问及对网站的感受,他不假思索,“刚开始进入观海时自己惊呆了,一个社团竟然可以有如此完整的制度、正规的体系、严谨的工作作风。”观海听涛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官方新闻网站,学生记者们向来以严谨著称。有时一篇稿件的一个标点,一处措辞都要斟酌再三。“我当学生记者时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回报的少,但是当我离开观海,我才发现观海给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做答辩时别人问我有什么经历,我回想起来发现自己除了观海什么都没有,但是转念一想,有了观海我还怕什么。”观海听涛的学生记者拥有的,不仅仅是两年的难忘经历,更多的,是扎实的文字功底,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不同于常人的敏锐视角,以及与人交流的自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想对观海说声谢谢。”
在观海听涛收获了自信与成熟过后,老记者们带着回忆,坚定前行。
进行时:我们正当年
篮球赛前,你总会看见穿着白色站衫的学生早早来到现场,拿着单反,调整数据,找寻最合适的角度,有的甚至连午饭都来不及吃;运动会时,你会留意到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比赛数据,东奔西跑的身影;更多不被外人了解的幕后工作,只有观海听涛的学生记者自己知道。
记者,一个背影足矣
已经步入大三生活的鲍治成,仍旧坚守在观海听涛,办公室里总有他的身影。“我从没有想过退站,因为观海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鲍治成一脸坚定。“大学三年我确实成长了很多,但是让我成长最多的就是观海。刚上大学时我非常浮躁,喜欢表现自我,然而在观海的三年里,我学会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你会逐渐向他们看齐,自己也变得优秀。”鲍治成目前是鱼山校区观海听涛图片组的负责人,每一张发表的照片都需要他把关,坐在电脑前改图片几小时是常有的事,他却乐此不疲。
办公室外,站长郝佳讲述了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在观海的责任。新生开学老记者迎新时,每天清晨都在宿舍开门之前麻烦宿管老师开门;运动会期间别人坐在一起畅谈当天比赛精彩瞬间时,学生记者们都在办公室里整理一天的稿件,忙至深夜。“在观海,我了解到了感情的重要性,在观海,每个人都是怀着感情,对观海的责任去做事”。当被问及自己对于观海的感受,郝佳谈道:“观海是一种心灵的寄托。”短短一句,道出了自己对观海的心声。
工作背影,已然成为一道风景
鱼山校区观海听涛专题部负责人肖力天在接受采访时对此深有感触,运动会期间时刻都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有的时候一天要完成两、三篇专题。在外人看来,观海听涛学生记者非常风光,其实他们看不见观海人在幕后的忙碌。一个个匆忙的背影行走在每场活动开始之前,仍旧在运作修改稿件的机器闪烁于寝室关门之后。“观海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方式,让我不会浑浑噩噩。观海听涛鱼山站的后台只有十六个账号,一名老记者离开,才能换来一位新记者进站。原站长就是为了观海的未来而离站,尽管万般不舍。所有老记者在大二结束时都会为了接纳更多的新生让出自己的位子,这是每一位观海人都会做的,心甘情愿。”
办公室,记者心中最温馨的地方,在办公桌上总摆着两本笔记本——值班记录与记者心情,记录着网站的变化与发展,记者的心情点滴。墙上用照片围成“心”的形状,代表着每一名观海听涛的记者心连心在一起。办公室主任刘勇骏总是在做完所有检查工作后最后再离开网站,各种琐碎的细节都由他提醒。“来网站最频繁的人可能就是我了,”刘勇骏笑道,“在观海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自愿的,没有人督促你逼迫你去做,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观海的责任。就像在站记者马宁描述的那样,在观海有一种幸福感,就连办公室里的阳光都是幸福的。”
将来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年军训结束,新一批实习记者为观海听涛注入了新鲜与活力。笔者通过对实习记者的采访了解到,生活中有了观海,增添的不只是斑斓色彩。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也许这只是外人对于观海的看法。真正进入观海实习,才能了解作为学生记者的职责。在所有参与活动的人之前到达现场,在活动结束后才进行总结撰稿工作。严谨的工作作风,尊重客观的工作态度改变了记者的视角与生活态度。
“在观海听涛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获益终生。”一位实习记者谈到。在观海听涛,学生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成熟,将不易观察到的细微变化,经多方调查及深入思考整理成文传达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海大,这也是作为记者的自豪之处。宿舍门前,三人相视一笑,挥手告别,截然相反的方向,是否意味着没有彼此的未来?
记者与即将结束实习期的小记者交谈时,小记者的话语中流淌着淡淡的忧伤。“我常常想,如果真有一个这样的集体,不论多付出些什么,我都会心甘情愿。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越来越淡漠的人情,能听到这样贴心地为他人着想的话,着实不易。谢谢观海,让我有机会懂得原来相互依靠彼此温暖,并不是一个童话。”短短的一个月,观海教会了我们勇气与坚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即便我没有留下,我也努力尝试过了,我学到了学生记者该有的严谨与细腻,我并不后悔,至少我有一个月的美好回忆。”实习记者们无限感慨却又透出一种淡然。
记者心情
留在观海听涛的人都是能者,能者就要多劳。
——徐洁
实习期觉得观海像一个严厉的父亲,进站后发现观海是慈祥的母亲,最后发现观海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郑玉冰
做答辩时别人问我有什么经历,回想起来发现自己除了观海什么都没有,但是转念一想,有了观海我还怕什么。
——孙瑜晨
观海是对你不离不弃的地方。
——鲍治成
观海听涛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
——李尧
记者:李元翔 摄影:观海听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