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寻物启事
漫步于春季的海大校园中,冰雪早已消融,冬青抽出青青的嫩枝,柳条刚吐的芽孢泛着鹅黄,已换成一身轻装的学生行走于其中。身着五颜六色的广告与社团活动宣传画的海报栏开始复苏,俨然成为春季海大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不乏这样的寻物启事:“本人xx时在xx教室丢失钱包一个,内有……”失主们好像事先商量过一般,都在启示上标明“必有重谢”等字样,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同学的感叹:难道只有用物质的方法才能唤起人们拾金不昧的意识,国家一直大力倡导的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何在?
雷锋 不曾“消逝”
1963年的
在一些人悲叹“雷锋消逝”时,更多的人还是坚信“雷锋”的存在。新闻传播学类2008级的刘缓告诉笔者:“我认为雷锋精神并没有消失,现在还是好人多一些。有很多个人或者社团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像我们学校管理学院的志愿者协会每周都会举办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去老年公寓为老人们服务,在3月22日世界水日时还举行了签名活动,呼吁大家节约用水。”
“雷锋出国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学雷锋太傻”、“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我们真的就不记得助人为乐,不记得拾金不昧,不记得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记得中华民族应有的种种公共美德了吗?
也许我们的社会确实到了需要一点呐喊的时候了,但无数英雄就在你我身边,正是他们无言的行动证明了:雷锋并没有走远,公共道德在我们的社会里尚未沙漠化。
你一定和我一样,曾经被这句话感动过并仍然感动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摘自南方网社会新闻频道
时间可能会模糊我们的记忆,但是雷锋从未从我们的记忆中消逝。当“雷锋,你在哪里?”这样的疑问出现时,不正表明雷锋正在被人们关注吗?
熟悉的雷锋头像
2008——雷锋精神 感动中国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2008年,太多的事实证明,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年,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更多的是感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火炬传递的艰辛,考验着每个中国人,这一刻雷锋奔走劳碌的身影出现在人们眼前。
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令每个中国人措手不及。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为每一个被冰雪困住的人送去温暖。
祸不单行,5月12日的汶川里氏8级特大地震让全国陷入悲痛之中,中国人民再次团结起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些为抢救埋在地下的百姓而奋战几天几夜的军人、那些为灾区人民送去帐篷的企业家、那些组织赈灾义演的艺人、那些将自己的存了好久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捐出来的孩子,他们不正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吗?
汶川地震时,一名军人抱起可爱的孩子,眼里充满爱意。作为军人,他担负抢救灾民的责任,他就是出现在2008年的雷锋之一。
其实,并不是因为08年的特殊,才会涌现出这么多的雷锋,应该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雷锋,只是我们都忽略了。那些热爱祖国的人,那些埋头苦读的人,那些专心工作的人,那些诚实善良的人,他们都是雷锋。正如工商管理类2008级王昕所说:“雷锋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美德,是人性的体现。”
做雷锋 真的这样难?
2008年我们身边出现了这么多雷锋,人们感动之余也听见了“做雷锋难”的感叹,“看着街上那些乞讨的老人,我感到很气愤,心想他们的子女怎么都不管他们,挺可怜的;但是现在骗子太多,害怕被骗,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商务英语2006级刘彩红说,这反映出一个现象——做雷锋不容易。一些网友也在网上发出了“做雷锋难”的感叹。
做雷锋不容易
的确,现在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以欺骗别人的同情心求得生存,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有人甘愿“受骗”。“只要身上有零钱,我看到那些乞讨的老人都会帮助他们,”工商管理类2008级毛德宁说道,当问到是否担心被骗时,他对此毫不在乎,“如果是老人,受骗也无所谓;几块钱的事,不是给别人,而是给自己的良心。只要我觉得合理就会给。”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或许,这才是做雷锋难的真正原因。
任何时代都需要雷锋
从前几年起,许多人就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争得面红耳赤,这一话题甚至作为辩题被搬上了一些高校的辩论赛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可依然有人坚守那份信仰,“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我认为雷锋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雷锋勤俭节约的精神等。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再富裕,也不应该把这种宝贵的精神遗忘。”新闻传播学类2007级徐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对于那些认为雷锋精神的宣传形式化的言论,工商管理类2008级王昕进行了反驳:“我不反对将其形式化,没有人刻意提醒,雷锋也会被慢慢淡忘。”
针对网上“如果都学雷锋省吃俭用,那父母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衣服补了又补,那服装厂还不破产。”的言论,一位网友这样回答道:“雷锋精神不是要求你现在还穿带补丁的衣服,而是要我们具有节俭的品质,我们可以少买些高档时装,少抽烟喝酒,把钱给那些更需要的人买些更需要的东西,这才是雷锋精神。每个精神,表现的榜样只是载体,只是‘形’,你要学习他,必须要看到本质,懂得这个精神在现实中应该如何体现,懂得因势利导,与时俱进,要明白其中的‘意’,正所谓——得‘意’忘‘形’。”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徐馨的认可,“我们学习的应该是雷锋的精神,而不是他所做的某一具体的事。这个时代不是真的要你像以前一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还是在用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即使使用自己赚的钱也不应浪费,而要合理使用,就算自己用不了这么多也可以去帮助别人。”
雷锋精神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早已化成一股鲜红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中,无法分割,并且这种精神会一代代传下去,因为它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不管时代如何改变,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这样辛勤的工作的人,社会如何进步?如果没有这样勤俭节约的人,有限的资源如何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果没有这样时刻准备着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人,人类将如何在这个冷漠的世界生存?“学雷锋日”和“学雷锋月”的提出,不是让我们在那一天或那一个月里学雷锋,而是让我们记住雷锋,发扬雷锋精神,一年365天又有哪一天不是学雷锋的好日子呢?
或许某天,海报栏上出现的不再是有偿寻物启事而是招领启事,“本人xx时在xx教室捡到钱包一个,望失主速来领回。”
记者/摄影:曾欢 李国飞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