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浅析辩论技巧 细品辩场之“妙”

作者:王莹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8-04-08

字体:


“运用技巧,就是这么有效!”

面对正方数学科学学院二三辩的轮流盘问,最终获得当场最佳辩手的反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辩答道:“对方辩友不要咄咄逼人嘛,我们又不是在吵架,而是在讨论啊……”

 

以上是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届大学生辩论赛资格赛,数学科学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阵时的片段。类似的语言在辩论赛场上屡见不鲜。然而这看似诙谐、用以缓和现场气氛的语句实际上却是辩论技巧的一种应用,这隐形的辩论技巧在整场辩论赛中恰恰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本届辩论赛初赛告终,复赛在即,为了让大家将接下来的比赛看得更加“透彻”,观海听涛在这里将辩论场上常用的辩论技巧为您逐一道来。

 

一、借力打力

 

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

 

例:(在有关"知难行易"的论辩中)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己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例:(在有关“知难行易”的论辩中)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就是""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是不是""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己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四、正本清源

 

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己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己方观点服务。

 

例:(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对方辩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

 

五、釜底抽薪

 

面对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时,要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

 

例:(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还是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辩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

 

六、攻其要害

  

当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时,一方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也可称为“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

 

     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七、避实就虚

 

当对方提出一个己方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开篇的实例正是此技巧的运用。当场辩题为“短信投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反方一辩面对正方二、三辩紧抓不放的问题——“对方是怎样比较得出弊大于利的呢?”巧妙避开,反而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了对方。

 

八、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己方。

 

例:在辩题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正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反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反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九、引蛇出洞

 

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己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例:当双方围绕“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展开论辩时,正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反方则采取“引蛇出洞” 的战术,反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正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正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反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正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正方的坚固的阵线。

 

十、李代桃僵

 

当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可以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其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例:在辩题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一场辩论赛中,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为了不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以至于于理太悖,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反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正方要花很大力气纠缠在反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会大大地弱化。

 

十一、缓兵之计

 

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虽然这只是生活上的一个实例,但相同的方法应用在辩论场上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者:王莹  图片和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