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三思而后“写” 于丹《论语》论战之我见

作者:矫馥蔚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5-13

字体: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

《于丹〈论语〉心得》在各大城市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不下,关于于丹和《论语》的论战风起云涌,从十博士到塞外李悦,再到朱维铮,各媒体都来凑这热闹,分这一勺羹。关于《论语》这部本应从小就烂熟于心的经典,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学而优则仕”,从“温故而知新”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语句,都或多或少地为我们知悉。

 

但同时,《论语》中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有多少人能真正参透呢?随着国学的受追捧,央视也不断报道出读经、开私塾的新闻,这是一种积极而正常的国学热潮吗?面对全国不断升温的于丹热以至国学热,我们也许真的需要一点理性的冷思考。

 

中国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根,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是一种血脉中的本能。而现代人又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者说不能沉静下来去读读《论语》《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于丹浅显而又贴近社会现实的《论语》讲解无疑迎合了大众的“求知”心理。

|

作为一个社会主体,我们不妨反思,于丹热和论语热是偶然的吗?是于丹造就了自己还是社会造就了于丹?难道真的是由于我们现代人集体信仰的缺失?

 

80年后出生的我们这一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我们没有任何历史的厚重感,很多人吃着汉堡、玩着游戏机长大,选择权是这一代人深信的价值观,我们喜欢自己做决定,由于使用电脑的缘故,选择只需点击YES or NO,因此我们也善于改变主意。今天我们追捧百家讲坛,追捧于丹,那明天呢?后天呢?这个时代,显然已经没有永恒的明星。更显然的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缺失了我们这一代,也是不可能发扬光大的。

 

面对传统文化搬到“市面”上受到的种种冲击,我们不禁困惑:历史和市场化的结合真的只能是另一种程度的扭曲吗?我们怎样才能接近一个真实的孔子,接近一部没有被扭曲的《论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像易中天给《于丹〈论语〉心得》写的序中那样“让孔子他老人家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百家讲坛在短暂的盛极一时后,将怎样往下走这条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之路?

 

现在的生活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面对的选择这么多,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哪样生活是对的,哪样不对。一切的争论,都会过去的,历史终有定论。

 

我们这些学生,在观看完一场场口水战后仍然要回到课堂,上课,去食堂吃饭,操心着考试和宿舍的一切鸡毛蒜皮。不过值得思考的是,那么多学者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论战中一次次强调“原著”、“原文”,象牙塔里的学子们,我们是否应该回到图书馆,再翻翻《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原著,而不要等别人嚼完了馍喂我们呢?

 

记者:矫馥蔚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相关链接:

 【宣战】十君子: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徐晋如]

 《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文:塞外李悦]

  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文:李宗陶]

  战战兢兢说于丹[文:韩秋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