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陕西过年面面观

作者:观海听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3-08

字体:

  

 

陕北秧歌拜年

 

    过年前后: 陕西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家庭,杀猪宰羊(以山区居多,中原现在比较少), 磨面,做豆腐,购买蔬菜,购买瓜子糖果核桃,购买年货,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好多的包子,有肉包、菜包、糖包、油包,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包括厨房彻彻底底的打扫一番,房子里面贴上崭新的年画挂历,厨房一般都要重新粉刷一遍。 大年三十早, 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当然关中地区有些地方也不近相同。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燃放爆竹,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过年期间,关中地区一般在初五后,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舞龙耍狮,热闹非凡。陕北自然会敲起闻名世界的安塞腰鼓,唱起动人心魄的信天游,扭起轻轻洋溢的秧歌舞。

 

  初一到初十之间,关中一般是亲戚间相互拜年。陕西拜年的习俗与别的地方有很多差异,主要是带的礼物不同,关中人在相互拜访的过程中会带上自家作的“大礼馍”,这种“大礼馍”选用的是上等的面粉,而且要手巧的人用面粉捏出漂亮的花。如果是新媳妇回娘家,带的礼馍又不同,邻居的大婶大妈都跑过来尝,以此来判断男方家人的手巧和人品。

 

  正月十五,街道上到处是灯笼,到处是小孩子。刚一入夜,小孩子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灯笼跑到街道上,比较谁的灯笼最漂亮,然后一群一群的跟着“送娃”老太太跑。关中有个风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轻的媳妇穿着老太太的服装,到每一个当年结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个用面粉做好很小很小的小孩子的形状,然后说一些来年生贵子等等的话,并把面粉做的小孩正经的放在新娘的床上,此时青年人的父母就会把炒好的酒菜端上来,大家又说又笑得一阵狂吃。然后转往下一家。

 

  正月十六夜晚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陕西的风俗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在今年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否则来年不吉利。至此,新年结束。

 

陕北秧歌拜年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吃饺子:陕西关中人在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及过年期间走亲戚前都要吃饺子,平常家中逢喜事,下午饭讲究宴席,而早饭则多数是饺子,除此之外,隔三差五,他们也会包些饺子换换口味。

 

过去生活条件不高,平时吃的饺子馅,多是由白萝卜,韭菜,白菜等加豆腐粉条,肉馅很少,但是到了过年过节及操办喜事时,则多少都要放些肉进去。但是与之而来的是,还要包一些硬币、盐块、辣子面、碱面之类的东西,从而使喜庆色彩变得更有特色。谁吃上这些东西便能得到良好的祝福,除了祝福之外,吃这种饺子也有些捉弄人的意思,如果是自己一家人,吃到了盐块、辣子面、碱面等东西,会毫无顾忌的吐出来,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资料整理:池勤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