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莫让浮云遮望眼——大学生“兼职”面面观

作者:刘斌   王…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03-27

字体:

 

   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同时做五份兼职工作,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人世。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对事件进行了报道。

…………

主持人阿丘:单亮,今年22岁,是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大四的学生。今年6月4号,因突发高烧被同学和老师送入医院, 6月13号凌晨3时35分,他离开了人间。

周医生:他当时来的时候,我们接触他,已经是一个深度昏迷,然后高热,体温最高可以到41度,然后有肾功能的损害,还有呼吸功能的衰竭,最后来了以后,我们给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然后另外的话,积极救助肾功能的衰竭,然后在这个治疗的过程中,这个情况逐步加重,后来又出现了××功能的障碍,也就是我们医学上常常说的,这些器官综合起来叫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来的时候,病情相当的危重

 

《社会记录》2004年7月6日

 

这位来自山东省高密市的大学生的猝死,曾引起一场关于大学生“兼职”话题的讨论。本应鸿图大展的一生嘎然而止,本应灿烂绚丽的未来悄然湮灭,尽管我们不能说这都是“兼职”惹得祸,但至少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对“兼职”作一下思考:它得以经久存在的原因,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大学生做兼职工作应注意哪些事项等诸多问题。

 

兼职成为一种“校园潮流”

 

走在校园路上,一份宣传单会悄无声息地送到你的手里;来到青岛书城,大学生家教队伍在翘首等待;学校布告栏上,几乎一半的版面被招聘广告覆盖;有的大学生则穿上时尚的衣服做真人模特,做宣传广告……

 

目前,大学校园中“兼职”已成为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城市的高校学生都存在着暑期兼职或从事社会实践的现象,其中北京大学生在暑期兼职的比例为21%,天津的比例为29%,上海的比例为26%,广州则为28%。其实,不仅是在清闲的假期,在繁忙的学习期间,甚至在考试复习期间,“兼职”族们仍奔波不停。好多“兼职老同学”将其列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周我会花四天晚上去辅导一个初中学生,各科都辅导,”中文系2003级孙彬说,“我领人家一份工资,就应对人家负责,我认为兼职不仅是单纯的工作,也是做人,而做人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刚踏入大学,一些新生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兼职族。来自管理学院2004级的新生陈晨是一位爱好时尚的女孩,在去年12月份她为“焦点形象设计”发屋作中介者,负责为发屋介绍一些时尚女性,在一个月中转遍了大半个青岛,也认识了很多时尚人士,令她感到兴奋。兼职对大多数新生只是一种概念,也可当作一种对生活的尝试,开始独立地面对有别于校园的社会环境,独自处理随之而来的问题。“看别人脸色的工作让我不禁感叹上学真好,” 宋蓉蓉是新闻学院2004级的一位活泼的女生, 她假期在一家饭店做销售早点的钟点工,“从早4点到早8点,工作了4天,收入是50元,这份工作真的好辛苦!”

 

兼职动力何在

 

兼职成为“潮流”的背后有一股什么力量?学习要求?经济利益的需求?未来工作的要求?人们对此大抵存在两种意见:

 

正面声音:

大多数人们认为,经济利益是大学生做兼职的主要动力,这当然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在现今的社会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白领”,他们都是提前踏入这一阶层的在校大学生,很多学生可以月入千余元。大多数作兼职的大学生多为“小打小闹”,但月后清理荷包,也是所得颇丰。上文提到的陈晨对此颇有感触,“工作不忙,一个月有近一千元入账,这是我进大学以前不敢想象的。”她将这些钱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包括女生喜欢的购物。“如果明年有机会,我还会做兼职工作。”

 

大学生做兼职终要有相关单位接纳,而大学生本身经验的缺乏势必会成为他们工作的“掣肘”,难道这些单位甘心做大学生成长的“铺路石”,难道他们真的没有顾虑吗?其实不然,很多用人单位经理人认为,如今,不少有一定技术含量、又不需要专职人员来从事的工作,可以交给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精力充沛,时间自由,所要酬劳也明显低于社会专业人士。

 

此外,将兼职当作锻炼自己能力对报酬不大在意的学生也不少。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的调查显示,15%的大学生做“兼职”是为了准备下个学期的学杂费,30%的学生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将兼职当作锻炼自己能力的学生比例高达55%。大多数被采访者的说法也鲜明地印证了这一观点。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兼职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公司对应聘者经验的要求也使得兼职日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做兼职反而成为一种“反潮流”。

 

反面声音:

很多大学生将“兼职”经历当作应聘的砝码,为此不惜耽误学业多“揽活”,大学生频繁做“兼职”工作就意味着他们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吗?招聘说明中“有经验者优先”真的那样重要吗?

 

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国简认为,“兼职”丰富只能说明这个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较为活跃,但如果频繁做“兼职”工作就会影响学业,就成为不务正业了,而这会让人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他说“在招聘中应考虑毕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而非有无兼职经历。在大学中学习无论如何也比兼职重要的多。”现在的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谨慎,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上。“如果家庭条件可以,尽量不要“兼职”工作,现在研究生找工作都难,“兼职”肯定会影响学业,将经历过多地放在“兼职”工作上,将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我校黄盛老师如是说。

 

单亮的悲剧,使得“兼职”变得更具争议。单亮通过自己超乎想象的辛劳平衡了学习与工作,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4级的陈同学在与记者交谈时明确地说出了自己“兼职”的底线——坚决不能影响学习。她认为找“兼职”无可厚非,但不可与学习本末倒置,获取奖学金也可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赚钱要当心“陷阱”

 

当笔者向王帅询问兼职的事情时,这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级的男孩一脸的无奈,“我被骗了30元钱,他们让我开学前给他们打那个电话,当我拨通这个号后,竟被告知是空号。”他说自己再也不相信所谓的中介了。

 

其实,像王帅的这种情况在兼职大学生中间已是屡闻不鲜。虚假的中介机构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痛,雇主使诈手段也令大学生躲闪不及。“高薪聘请**”、“急招**,待遇从优”等许诺的优厚条件往往成为诱惑大学生的诱饵,雇主会用变相收费的方式预收大学生的押金及其他费用,之后再以大学生工作不负责或损害公物为由将他们辞退。 更有甚者中介机构与雇主“一唱一和”。  采访中很多同学表达了对“兼职”广告真实性的怀疑,但又“无门可投”,“我知道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时发生危险,因此我到现在还没敢动这个心思。我希望在我们院内通过正规机构寻找工作,希望院里给予帮助。”外国语学院2004级英语专业的陈鹤玲在采访中表露出如此的想法。

 

现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陪聊”业务很多都是雇佣在校女大学生,她们有一定文化水平,但女大学生的思想单纯,在从事这些层次不高的兼职时往往忽略自我保护,一失足就掉进虎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笔者提醒,大学生应通过正当渠道寻找打工信息,不要轻信中介的不实之言,尽可能通过我校各院的中介机构找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于协议的内容要注意,慎重签约;注意个人安全,尤其女大学生应寻找安全可靠的工作;不要从事触犯法律规定的活动。

 

平衡得失,再做选择

 

最后,我们不妨听听老师和专家的意见。

 

我校社科部王萍老师说:“我的意见是三个词‘有必要、适可而止、因人而异’。‘有必要’是说做兼职工作能增加大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变得乐观。‘适可而止’是说大学生做兼职工作时应避免盲目性,应该有目标,寻求与自己未来前途相关的工作,不然就是舍本逐末。‘因人而异’指得是立志作理论研究的学生应用心在深造上,要花大力气学习,能避免兼职的尽量避免,希望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做兼职工作,但前提是搞好学习。”

 

武汉大学教师童乔慧博士认为,学生时代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摆正心态。现在学生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表现在校园兼职者的身上,就是追求以一些“短、平、快”的东西来获取名和利,简单地说就是浮躁,这种心态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大学生正处于受教育阶段,没有打牢根基,没有深刻的社会体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准确,边学边“卖”,有人甚至不学就“卖”,短期内虽然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入,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不利于自己的心智成长。当然,如果大学生能放弃浮躁的心态、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兼职创收的话,一定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湖北工业大学教师童亚菲则认为,大学生兼职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是相联系的岗位。这样的兼职既能对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又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一场“热身”运动。

 

 

 记者:刘斌  王慧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