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青春的留念----访海鸥剧社导演

作者:王洋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4-12-11

字体:

       怀着对两部话剧幕后故事的好奇心,记者采访了海鸥剧社话剧公演周中《日出》和《串串朝露》两部剧的导演马斯妮、何泞君。
  
对话剧的理解

   “在我看来话剧就是一群热爱话剧的人在一起排练,再将排练的结果演给观众看,能够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三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活泼开朗的马斯妮快人快语。

  “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了,有很多东西无法被感知,就比如《日出》是想给人以光明在前方的希望,而今天的我们因为没有身处在那个年代,就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看。”马斯妮说起遗憾来面色有些凝重,“但我们会努力去演,争取每部戏都给观众一些思考。”


    “我最初就是一个演员,”何泞君,一个娇小的女孩,圆圆的眼睛中满是笑意,“曾经我也只想当个好演员,而且相对而言这更有把握,因为这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到了大二就很想去导一部戏了。当了导演才知道,作为导演你需要事事关心,每一环都必须精准,最后才会是一个完美的链子。演话剧很锻炼人,导一部话剧更是可以让人成长,与话剧接触是一种财富。”

好事多磨

    “这次公演的话剧《日出》是一部经典之作,曾有无数的艺术家演绎过;而《串串朝露》更像一部原创作品。在排戏时肯定有许多困难,怎么克服呢?”

    “其实《日出》是我刚进剧社时当时的剧社社长王烁就要排的戏,但因种种原因我们最后放弃了。而当时最大的困难——演员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很幸运的找到了适合角色的所有演员,所以这次我们可以把戏排出来,可以说是圆了大家的一个梦。做了一件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很开心。所以也就不觉得难了。”马斯妮把手一挥,“有困难就去克服。”
   
    一说到自己排的戏何泞君的话匣子打开了:“十月初这部戏的剧本就已出炉 ,从纳新时就开始选角。在排戏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剧本,这是改编自严沁的小说《串串朝露》,但第一、第三、第八和第九幕都是原创,这样适当的改编可以使戏剧的矛盾冲突更为集中。再者是选演员,尤其是男主角方克坚的选择,气质的吻合,台词很多需要大量的精力等等,还好我们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就是排戏时众多演员的时间调配、场地的问题,有好多事情需要考虑。最后,就是现场演员的发挥和取得的效果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快乐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部戏要最终能够呈现在大家面前,需要这么多的条件么?”记者问道.

   “对啊!”何泞君马上说,“我排这一部戏,要感谢很多人。或许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一部戏,可背后的东西绝对比一部戏多得多。相比于排了一部戏的成就感,我更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什么也做不出来。”“对!”马斯妮也不住点头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嘛!”

经历是份财富

    “经历既是财富,做一件事时,信念很重要,就比如,想排一部戏的冲动很重要。”何泞君略加思索说,“我在着手准备剧本时,看了很多故事,但在看完严沁的《串串朝露》后,方克坚的母亲方曼文令我感动了,虽然在剧中她只有一幕戏,但在书中她的沉沦、发迹到崛起的状况,内心从未停息过的挣扎都让我动容。当我遇到了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时,我相信排出来也可以感动别人。”

    马斯妮从进入海鸥剧社起就一直在当导演,说到排戏的种种时更是有许多感受,“排戏是一件很花精力的事,而你在排了第一部戏后,还能坚持继续排第二部、第三部是很不容易的。任何事你接触过、经历过后,就必然会在你的身上打下烙印,而有些事你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身在其中的感觉的。在剧社的这些日子一定会是我一生珍藏的最美好的回忆。    
   
    “我觉得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在大学里的这段时间能全情投入去做自己兴趣所在的事,工作以后这样的机会就少有了,所以我更把这些排戏、导戏的经历当作自己青春的留念。”何泞君点点头说。

相关链接

《日出》剧情介绍:

  “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日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在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中耗尽了她对人间真情的最后一点希望。她有慈悲的心肠但帮不了“小东西”,她没有钱救不了自己,她珍惜自己的年轻美貌但最终却只能选择在日出时分死亡。 

《串串朝露》剧情介绍:

  “我要把这朝露用爱和信仰串成一串送给你。”《串串朝露》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家庭背景带来的困扰中,经历了挣扎和反思,最终选择了对纯真爱情、友情的追求的故事。

   
记者:王洋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