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在研究生培养中彼此割裂,育人主体协同不足、创新价值传导断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成为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症结。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依托软科中国排名前10%的工商管理学科优势,以党建为引擎,创新构建“教研育一体·思专创融合·科教产协同”育人体系,直击“三链割裂”难题,探索出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路径。
一、党委统领制度化:融通教育链责任壁垒,夯实全员育人根基
制度刚性驱动,育人责任贯通。 制定《专业课育人管理办法》《育人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明确导师、辅导员、学生三方责任边界与协同要求,将育人绩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硬性指标,有效破解了责任虚化、落实不到位问题。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与激励,全员育人责任链条贯通压实,教师育人主动性显著增强,育人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等省部级荣誉15项。
评价体系重构,资源提质增效。 创新构建“五育并举”研究生评价体系,增设“科教产协同成效”“朋辈教育贡献”等关键非学术指标。全面推行专业课“专业模块-思政图谱”双维教案,明确标注思政映射点,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聚力打造育人精品,开发《创践》《营运资金管理》等6门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营运资金管理》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社会实践导论》入选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育人资源实现结构性升级与提质增效。
二、支部携领标准化:激活创新链转化效能,贯通全程育人链条
组织嵌入标准化,一线平台破堵点。 标准化推行“支部建在团队、带头人任书记”组织模式,辅导员深度参与科研选题与教学设计,破除党建业务“两张皮”。推广全国样板党支部经验,打造校企支部“学习、攻关、服务”三结对标准化平台。组建“星火燎原”宣讲实践团,标准化转化企业技术难题为研究生课题库、教学案例库,创新链传导效能显著提升,教研育人壁垒有效打通。
路径贯通标准化,评价量化促循环。 建立“科创成果-课程学分-人才评价”标准化置换机制,推行“双导师+真项目”标准化浸润计划。构建“学研赛战”一体化标准化培养路径,研究生深度参与企业课题,论文选题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获评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创新实施“五维达标”标准化评价体系(目标匹配、环节追溯、企业参与、学生主动、社会价值),产教学三方评分,实现培养过程可量化、可追踪,获评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三、党员带领常态化:弥合人才链实践鸿沟,拓展全方位育人场域
先锋引领常态化,实战淬炼弥合鸿沟。 常态化实施教师党员“育人先锋岗”、学生党员“实践标兵岗”考核,将指导学生竞赛、社会服务等纳入硬性评优标准,强化价值引领。党员牵头组建乡村振兴博士服务队扎根革命老区,常态化共建12个“乡村振兴小院”,推动研究生实践纳入地方人才计划。人才供给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学生家国情怀显著增强,培育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活力社团等标杆。
协同育人常态化,校地融合拓展场域。 深化产教协同,与海尔等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中心”,推行“培养方案双审制”,企业导师参与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常态化落实教师“驻企服务联络员”制度,每五年驻企不少于6个月。构建“高校研发-企业应用-政府推广”常态化闭环,研发“海藻肥”等技术惠及8省23县,“蓝色粮仓”项目成果经农业农村部推广至沿海6省份。产教协同服务社会效能显著提升,全方位育人场域有效拓展。
学院党委以制度之力压实育人责任,支部以平台之桥融通产学研资源,党员以先锋之为引领知行合一,成功打通了研究生培养中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阻隔。其改革成效获评教育部首批“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荣誉,为新时代高校破解研究生育人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大方案”。
新闻链接:【中国日报中文网】“三领三化”党建破“三链割裂”育人困局——中国海大管院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密码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