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高校思政网】中国海洋大学:蓝色合作 共筑丝路教育新纽带——依托海洋特色探索与太平洋岛国教育交流国际传播工作路径

作者:王琳舒 李建平 姜珊 暴晓彤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发布时间:2025-08-25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肩负着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海洋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国家外交大局,加强同太平洋岛国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以海洋为主题的“蓝色合作”,以真诚务实的行动和高质量高水平的方案,诠释中国支持与中国贡献,生动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筑国际传播“蓝色纽带”

  (一)拓展教育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与太平洋岛国政府和高校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搭建起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与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举行中所建交以来两国高校间的首次视频会晤,双方校长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合作旅程,得到了所罗门群岛总理的高度肯定。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库克群岛代表团应邀访问青岛,与学校科学家围绕远洋渔业、海洋人才培养等领域,探讨开展多边合作,签订了《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框架协议》,打开与太平洋岛国海洋交流合作新空间。学校与所罗门群岛渔业与海洋资源部长,基里巴斯内政部长,基里巴斯环境、土地和农业发展部长,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农业与畜牧部代理常务秘书等就留学生培养、海洋和水产领域科研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会谈交流,达成诸多共识,广泛传播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办学理念、文化内涵等,推动塑造中国高校的海外形象。

  (二)汇聚智库智慧

  学校统筹海洋碳中和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等校内单位,聚焦太平洋岛国关切问题,融合高层次专家团队资源,打造高水平智库平台,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空间规划、水产育种与养殖、渔业资源开发等领域积极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多种形式的蓝色合作,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实施科学技术援助、举办知识技能培训、加强人才联合培养,研究议题覆盖“气候变化与渔业水产”“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海洋空间规划国际进展及中国经验”“海洋碳循环与碳中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结构低碳转型与海岛可持续发展”“海岛原位供能”“全球广泛关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海洋健康科技发展前沿”等领域,力争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等融为一体。学校科学家代表积极出访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瓦努阿图、斐济等国,发挥科学智库作用,为团组访问交流建言献策,推动与南太平洋大学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传播提供科研支撑。

  (三)输出海大方案

  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海洋科学和水产具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学校提出并实施“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科技战略,取得了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这些涉海领域的优势,正是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关键点。学校立足国际视野,展现责任担当,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教育经验推广至太平洋岛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海洋领域的知识支撑与人才储备。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协助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空间规划、蓝碳开发与利用、海上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治理以及水产品养殖捕捞等领域的问题,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海大智慧和海大方案。学校全方位助力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每年定期举办多场多边学术会议,所罗门群岛、斐济、图卢瓦等太平洋岛国代表和专家学者同学校科学家一道集思广益,聚焦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主题研讨解决方案、形成长效机制,为提升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贡献智慧。

  二、创新来华教育模式,扩大知华友华“蓝色朋友圈”

  (一)举办高端活动

  学校连续两年中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面向太平洋岛国开展海洋领域知识技能培训,举办“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与海洋环境保护培训班”“气候灾害风险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班”“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等,全方位赋能,助力太平洋岛国发展。学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举办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学术论坛,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所罗门群岛、韩国、图卢瓦、澳大利亚、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留学生代表以及国内知名学者、师生共计100余人围绕气候变化对太平洋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岛国影响与应对、蓝色治理与岛国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讨海洋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建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展示中国高等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招收了来自基里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萨摩亚、所罗门群岛等国的留学生,主要分布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水产养殖等专业学习,并根据太平洋岛国的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等精品课程。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中国国情教育的独特作用,不断推进《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打造国情教育第二课堂品牌项目,有效提高了国情、地情、校情育人实践成效,引导太平洋岛国来华留学生理解中国、热爱中国。近年来,来自斐济、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萨摩亚等国家的近百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科研技术人员来校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以高质量培训吸引来华人员,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结交友好伙伴

  学校以科研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为契机,结交了一批又一批太平洋岛国朋友,覆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更包括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所感所悟带回家乡,促进了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民心相通。他们表示感谢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诸多贡献,感谢向他们传播知识、提供援助,让他们能够安全度过气候变化的风暴,并希望这只是中国政府与太平洋岛国,包括其他脆弱的小岛国合作的又一个开端,期待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更多参与者加入到其中来。同时,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表示愿意到中国学习知识、交流文化,也有的青年学生提出,希望有机会申请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接受一流的海洋科学教育。学校加强同来华人员的交流互动,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他们已成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有力传播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好声音,不断推动双方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三、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打造中国高教“蓝色形象”

  (一)丰富文化活动

学校以多元文化活动为桥梁,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矩阵。每年如期举办国际文化节,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国际学生化身文化使者,用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助力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嘹亮。学校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交流体系,通过文化讲座,美食分享,书法、绘画、武术、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展示和民族舞蹈、歌谣演唱、汉服秀、乐器演奏等文艺演出的形式,帮助中外师生开拓视野、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多国民族文化的交融。此外,学校还精心设计了特色文化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参与中国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课程,感受“墨香茶韵”中的东方美学;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海尔再循环双碳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研学,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体会。

  (二)深化体验互动

  学校在学术交流、培训赋能和留学生培养中融入中国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中国精神内核,不断让对方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他们在学校过生日,定制的中式蛋糕上点缀着“福”字糖霜,师生围坐分享长寿面,传递着“岁岁安康”的美好祝愿。春节期间,写福字、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的活动让异国学子化身传统文化体验官,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热闹氛围。走出校园,沉浸式文化体验之旅同样精彩纷呈,他们走进京剧院、博物馆、城市文化景点等,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他们以征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我眼中的中国”,在“国际友人@Qingdao”文旅活动中展示热情洋溢的太平洋岛国特色节目。这些真实可感的生活片段,成为中国教育故事最生动的注脚,从个体体验到群体共鸣,从文化感知到情感认同,学校以教育为媒、以文化为桥,推动中国声音跨越国界,让世界看到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中国。

  (三)用好网络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的传播效能,围绕太平洋岛国教育合作与文化传播,精心策划制作图文、短视频等多元内容。学校留学生主导创作的“我和青岛的故事”短视频在国内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更成功登上使馆FACEBOOK主页,以国际友人的独特视角展现中国城市魅力与人文风情,在太平洋岛国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留学生们积极展现才艺,登上青岛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他们载歌载舞,用热情洋溢的表演传递着对中国的热爱与祝福,在参与春晚筹备与表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国春节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体验到中国国泰民安、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这些精彩瞬间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中国外交部外管司及山东省外事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纷纷转发留学生拍摄的拜年视频和相关新闻,表演视频也通过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在当地展播,将中国新春的喜庆与祝福传递给了岛国人民,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太平洋岛国教育合作与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海洋合作推动太平洋岛国教育与文化传播,是中国海洋大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践。学校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来华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国际传播工作,不仅促进了太平洋岛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也为中太友好关系的深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10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中国海大人要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将聚焦使命强化特色,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发挥在海洋领域的优势,努力扩大蓝色朋友圈,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以蓝色合作实践助力国家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闻链接:【高校思政网】中国海洋大学:蓝色合作 共筑丝路教育新纽带——依托海洋特色探索与太平洋岛国教育交流国际传播工作路径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