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月,春意正浓。在浙江衢州乌溪江畔的世界最大鲟鱼养殖加工基地——鲟龙科技公司院内,一排排圆形的养殖池整齐排列,体型巨大的鲟鱼在池内游弋。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元晖正在公司工作人员陪同下,一边考察鲟鱼养殖生产现场,一边交流着鲟鱼精深加工的技术问题。
作为由中国海洋大学与衢州鲟龙公司共建的鲟鱼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赵元晖此行一方面与公司对接,商定后续合作事项;一方面安排研究生王驰、程皓进驻公司,后面的一段时间,他们将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鲟鱼养殖与加工工作,并开展相关研究。
衢州鲟鱼科技小院2017年开始建设,2022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小院以鲟鱼高值化利用和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科技人才为目标,通过科技投入提高鲟鱼制品的附加值,提高水产品从业者的收入,实现鲟鱼产业的提质增效。几年来,在学校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小院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促进了鲟鱼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需求导向,为高校科研加“动力”
赵元晖,从硕士到博士,均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留校后主要从事新型水产食品研发和水产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走上学术道路伊始,赵元晖面临着与很多高校科研工作者同样的困境:科学研究与产业一线匹配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难,许多项目结题后束之高阁,发挥不了真正的价值。由此导致科研选题缺乏针对性,不能围绕产业发展难点、痛点开展科技攻关,影响研究人员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比如赵元晖较早聚焦的研究方向之一——鲟鱼的精深加工,没有产业的介入与支持,从研究材料的获取、技术体系的验证到成果的最终转化,都是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2017年起,赵元晖团队与鲟龙集团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相关研究工作逐渐从兴趣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研究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几年来,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双方共同承担并完成了“水产品蒸煮加工中风味形成的分子机制”、“鱼类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鲟鱼肉及其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及横向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项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10项(含国际授权专利2项),成果丰硕。
“我们有技术,企业懂市场,从以前闭门研究到现在合作研发,其中的变化显而易见。我们与企业研发人员经常针对某款产品的技术与生产细节反复研究调整,确定合理方案,打破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先后推出了鱼柳、鲟鱼胶原蛋白肽、鲟鱼软骨面、鲟鱼龙筋咀嚼片、鲟鱼糜等产品,推向市场后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赵元晖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建议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提升水产品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水平,拓宽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把“蓝色粮仓”这篇文章做精做好。薛院士的建议是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包括赵元晖在内中国海大“食品人”努力的目标。科技小院设立后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水产品深加工这个大方向来开展的,目的是依托企业建立并完善鲟鱼产业体系,这也是响应国家大食物观发展理念,推动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的具体举措。
“几年来,我们的研究工作从学校实验室到企业生产线无缝衔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实践中检验含金量,发挥真价值,这个过程让我们体会到满满的责任感与成就感。”赵元晖说。
科技增效,为企业生产添“活力”
衢州鲟龙公司创建于2009年,现已发展成为“科技型、先导型、国际型”的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建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鲟鱼养殖与加工基地,生产的鱼子酱畅销欧美市场,出口量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在公司发展初期,也曾面临技术储备少、产品竞争力弱、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鲟龙科技研究院产品研发室副主任汪金林主要负责鲟鱼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产业转化。他见证了鲟龙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也亲历了科技小院从初创到发展的全过程。
在他看来,科技小院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鱼子酱属于生鲜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外源保鲜剂会严重影响其风味,但不添加保鲜剂又会导致鱼子酱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发生品质劣变。针对这个问题,驻企业学生积极开展新型鲟鱼子酱保鲜剂研发工作,目前已成功分离鲟鱼子酱源产香菌,并证实其可以抑制风味劣变。以此为基础研发的鲟鱼子酱源保鲜剂在中试实验中显著延长了产品保鲜期,为解决产业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方案。
第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培训。科技小院设立以来,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30人,参与技术培训的人员达200人次,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力量。
第三是推动鲟鱼深加工工艺与产品的研发。鲟鱼全身都是宝,但早期企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生产鱼子酱后的鱼肉鱼骨等大多只能作为初级原材料销售,企业产品线单一,附加值低。几年来赵元晖团队依托科技小院,与企业联合开发了真空低温蒸煮、热液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出10余款新产品,实现了鲟鱼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丰富了企业产品线,提高了鲟鱼制品的附加值,助推鲟鱼产业提质增效。
第四增强了企业科技实力。以小院为桥,企业与学校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申报课题、申请专利,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后劲。
校企联动,为人才培养聚“合力”
科技小院对高校师生而言,是科学研究的试验田,是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科技小院打通了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之间的通道,让青年学子带着责任与使命走进企业乡村、车间地头,培养品德、厚植情怀、增长才干。
鲟鱼科技小院目前配备了包括3名校内导师和4名校外导师在内的导师队伍,每年安排2名研究生进驻企业,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
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学校提供理论教育与科研基础,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既练“内功”,又强“筋骨”;同时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协同指导,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指导生产实践的创新思维。
对于准备继续跟随赵元晖攻读博士学位的卢世学来说,在科技小院工作、学习的时间是珍贵且难忘的经历。“作为一个学生,身在企业,需要思考的不再只是理论知识,更多是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要带着问题去书本上、理论中找方案,有时还要另辟蹊径找思路,然后去实践、调整、完善,直到解决问题,这样的锻炼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都是宝贵的财富。”卢世学说。
鲟龙公司副总经理夏永涛说:“水产养殖不能只有水和鱼,还要有光和美。”鲟鱼科技小院,就是要以校企合力,让鲟鱼产业发科技之光,展实业之美,同时为卢世学、王驰、程皓一样的青年人,铺就脚踏实地、爱农兴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的人生道路。
对王驰、程皓而言,他们的小院“鲟”宝之路,才刚刚开始。
新闻来源:2025年4月25日【大众新闻】科技小院“鲟”宝:让水产养殖发“光”变“美”
编辑:崔舒高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