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

这是一首诗吗?不,这是一段誓言,是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社会立下的山盟海誓,这誓言有关青春的抉择,有关梦想的坚守,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02年至今,这所地处黄海之滨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的大学,连续组建了20届支教团,累计派出了276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西藏、云南3省区的十几个贫困县乡,给大山深处和雪域高原的孩子带去新知识,为他们点亮梦想与希望的灯火。

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永春在贵州煎茶中学上课

虔心支教:播撒希望,点亮求知梦想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下游,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之路的第一站。

简陋的校舍、坑洼的道路、辍学的儿童、贫穷的乡亲、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父母无助的泪水……2002年8月,由3名海大学子组成的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抵达德江县,当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落后令他们印象深刻。“西部山区的落后震撼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更加坚定了我为当地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信念。”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书记张欣泉曾担任第一届支教团的队长,20年前初到德江的印象依然历历在目。

“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看我的目光也是怯怯的,但是他们的目光如山泉一般的清澈透明。”赵媛媛是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2003年8月,初到德江时便被山里孩子的目光所吸引,但教学中遇到的挑战也令她措手不及。

“我在课堂上讲得声嘶力竭,可学生们依然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知识点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课堂提问时又忘得一干二净……”赵媛媛感到失落。

终于,在支教的第4天,赵媛媛的情绪爆发了。她激动地向学生们讲述着对他们的期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的梦想,当然还包括对他们的失望。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只有她沙哑的声音和几个学生轻轻的抽泣声。

下午,当赵媛媛打开宿舍门,准备去上课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午后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整整齐齐地站着68名学生,人手一份检查,一一交到她的手中并深鞠一躬……那一刻,她潸然泪下。

“只要方法得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赵媛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们的基础和特点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除了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之外,周末她还主动给成绩差的学生辅导,并进行家访,日积月累写下了10万字的支教手记。历经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也更爱学习了。支教期满,回到海大,学生们经常给她写信。有时因忙于学业回信不及时,孩子们就让家长给她打电话催问:“赵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家孩子回信呀!”

初登讲台的困惑,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晓晨在德江县煎茶中学也曾遇到。150分的英语试题大部分学生只能考20多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开设了“零基础英语补习班”,从26个字母教起,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满满的。经过努力,她任教的两个班高考英语平均分达到68分,比一年前提高了30多分。

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开始向西藏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多年来,西藏拉萨师范学校、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尼木县中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等都留下了海大学子支教的身影。

袁也是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21年暑期刚刚结束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支教工作。因为她在学校老师之中年龄比较小,加上比较活泼幽默,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小袁老师”。初为人师,她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每天的早读课,叫同学们“起床”,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要打瞌睡。“每天与孩子们斗智斗勇,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回到海大,袁也很怀念那段时光。

为了给当地的孩子们普及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袁也和支教团的成员一起开设了海洋科普选修课——《在日光城听海》,在他们生动详实的讲解中,孩子们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也更加向往大海。此外,为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愉悦身心,支教团成员还开设了啦啦操选修课,赢得了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

“我不想我的22岁和我的18岁、19岁、20岁一模一样,我希望22岁的我在贵州能活得更有温度。”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王亦欣说。怀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理想,2020年她抵达了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中学支教。

中国海洋大学从2010年开始向乌江中学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他们的表现,乌江中学校长包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从第一届到现在,尽管他们在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没有人旷过一节课。”包强说,正是因为有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的奉献,很多当地学生走出了乌江,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乌江中学设立了以中国海洋大学冠名的“海大班”,学校的老师们都以上这个班的课为荣。

忆起一年的支教经历,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李燕妮用“收获”和“感动”作结。她说,我们收获着成长也收获着感动,感动在学生的一句评价“你是最好的班主任”,感动在家长的一句挽留“你再教孩子到初中毕业好不好”,愿下次在巍山相聚,我与你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德江援建的“海洋桥”

扶贫帮困:大爱无疆,铸就山海情缘

海风吹进偏远山区,润泽希望的种子;朝霞照进幼小心灵,陪伴孩子们一路学习成长。你们发起一场“爱的接力”,用一年温暖一生,诠释“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真谛。你们以爱的名义,为青春献礼!你们是有责任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杰出代表!

2018年1月30日晚举行的2017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被授予道德模范群体。典礼现场的颁奖词如是评价。

20年来,在这场“爱的接力”中,一届届海大研究生支教团扶危济困、扶弱助贫,续写着厚重的山海情缘。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怀揣青春誓言,2006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迟远达抵达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支教。

初上高原,头疼脑胀、干燥、流鼻血等高原反应随之而来,迟远达谨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咬牙坚持,第三天就走上了讲台。日久天长,西藏农牧民家庭的贫困令他感到震撼,怀着对西藏的深厚感情,他决心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

教学之余,迟远达和队友深入到服务地的偏远山村,足迹遍布山南地区的7个县走访失学儿童,走进贫困学生的家。西藏稀薄的氧气和强烈的紫外线对他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而西藏偏远山村交通的极度不便更是让他的每次行程都异常艰辛。他自备药物、食品、翻山越岭,寻找着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安心的读书是我不懈的追求,也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他乐此不疲。一年时间里,他与慈善机构合作,寻找并长期资助了乃东、洛扎等7个县的154名家庭贫困学生,当年资助额达4.26万元。他还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补贴捐助了两名小学生。为帮助西藏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和队友携手联系促成30多名学生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结成对子,为促进西藏和内地交流,增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支教助学、名扬雪域”“情系学子、捐资助学”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条条雪白的哈达是藏族人民对迟远达和队友工作的充分肯定。

“因为这个选择,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加壮丽”,在西藏支教的365天,迟远达写下了365篇支教日记,记录着他在“第二故乡——西藏”的点点滴滴,并将永远珍藏。

在贵州德江县有一条“海大路”,承载着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当地的深情厚谊。德江民族中学与326国道之间有800多米路段基础已铺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对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晴天时扬尘满天飞,下雨时路面泥泞,十分不方便师生和当地居民的出行。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与青岛市公路管理局协调争取到33.6万元善款,用于路面硬化,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题,为表示感谢,当地人把这条路命名为“海大路”。

2004年3月,支教团成员到煎茶镇石板塘小学走访时发现,从各村寨到石板塘小学的必经之路有一座小石桥,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只剩下几个石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只能踩着这几个桥墩去上学,若是遇到下雨天,孩子们只能蹚水过河,十分危险。支教团的5名成员便从600元的生活费里,凑了3000元钱,一部分用于资助10名面临失学的孩子,一部分用于修缮被山洪冲毁的小桥。一个月后,中国海洋大学领导率考察团到德江慰问支教团成员时,发现修过的桥又被大水冲垮了。考察团当即决定捐资2.3万元在原地修一座水泥桥,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石板塘小学全体师生称此桥为“海洋桥”。

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德江支教时,发现煎茶镇大路村的大土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全校117名学生,仅有4名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办学十分艰难。支教团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援建大土小学,为该学校修缮、硬化了800㎡原本坎坷不平的操场以及破旧不堪的露天厕所,还为该小学修建了主席台、台阶、乒乓球台等,购置了50套桌椅、黑板、彩电、音响设备、健身器材、校牌及其他教学设备,有效地改善了该小学落后的教育设施及教学条件。大土小学为表示对海大和支教团的感谢,将校名更名为山海小学,取支教团奉献西部,海大与贵州山区山海情深之寓意。

在接续奋斗的支教路上,一届届中国海大学子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望海小学、山海小学、海情小学、行远小学、百川小学,一所所以“海”命名的小学,连接山海,传为佳话。

2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一帮一”爱心助学活动,共筹集奖助学金近220万元,资助25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向服务地学校及周边小学捐助空调、桌椅、图书等价值近100万元的学习物资,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山海英语角、学生辩论赛、四点半课堂、“凤鸣之声”广播站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拓宽了当地学生视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花蕾行动”“幸福书单活动”“微笑小屋”“微笑百里行”“百家全家福”等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送去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温暖。20年来,海大支教团累计服务覆盖人数超35000人次,为支教地的教育提升、乡村振兴、扶贫济困和文化建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1年,贵州省德江县委、县政府在给国家教育部发出的感谢信中写道:“海大研究生支教团为促进德江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许和好评,对海大研究生支教团这种‘爱心支教,践志愿精神;扶贫帮困,显大爱无疆’的力行深表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前排左四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馥孜)

赓续传承:一年支教路,一生支教情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句话,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间,经常被提及,俨然是一届届支教团共同的心声。

在黔东北的大山深处、在云南边陲小城、在西藏雪域高原,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同时,在向实践学习,向当地人民群众学习中,他们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可谓收获满满,情谊绵长。

“老师来我家吧”“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回来”“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支教时光短暂,但那份“被需要”的自豪感却始终伴随着每一位支教队员。

同样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有细微之处学生和当地人民展现的热情与温暖回馈:教师节时,一束带着露珠的野花;悄悄放在窗台上带着湿润泥土的山芋;一张张支教队员的肖像画;一杯热乎乎的雪域奶茶;一份藏于怀中的热糍粑;几个挂于办公室门前的香热棕;一张张写满不舍的纸条贺卡……

“一年支教带给我们的财富是受益终身的。看到学校孩子们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我们艰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年的经历教会了我面对生活时的坚韧与感恩。”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马弋丁说。

“大海向往着大山,大山眷恋着大海,山海相连,山海相依,山和海原本是一家!祖国的东部和西部就好比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祖国大家庭就是需要我们左手温暖右手,右手温暖左手!”2008年11月,在贵阳举行的全国电视演讲大赛上,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牛晓把这段山海情缘讲给大家听,真情实感令人动容,最终他获得了一等奖。

“我想把自己的感动告诉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和我一起感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起帮助孩子们来圆梦!”返校后,牛晓继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动分享给周围的同学们。

在中国海洋大学,赴西部支教已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在支教队员选拔中,构建了“学院推优、综合测试、试讲面试”三级选拔体系。“学校共青团从整体上做好支教团志愿者实践学习的‘大学校’,做到‘拉手’和‘放手’相结合,既加强管理监督,又给予适宜的发展空间,探索研究生支教团‘接力服务、定期轮换’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从宣传动员、招募选拔、管理培训、跟踪培养、复盘总结到分享宣讲的工作闭环。”张欣泉说。

“听完支教团的报告,我深深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他们是我们的骄傲。看到西部落后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看到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许多海大学子将报名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毕业后的选择之一。

为了铭记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为了让分散各地的溪流汇入大海,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支教团的作用,201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研究生支教团校友联盟正式成立。作为海大第一个经历类校友分会,该联盟为服务校友发展、汇聚社会资源,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服务国民经济进步架起了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

“通过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当地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他们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带回海大、传递给师生,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20年坚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赢得点赞无数,亦获得诸多荣誉。2005年,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先进集体典型,并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贡献奖。2009年,学校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获得贵州团省委志愿者服务中心颁发的“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学校报送的《十年支教路,千里山海情——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作用》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学校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申报的“当日光城遇上海洋——海洋文化月暨大型海洋系列文化宣传公益活动”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

20年,山中桃李开了一茬又一茬,支教志愿者走了一届又来一届。尽管没有人知道,这场接力赛何时结束。但他们都坚信用一年时间,做一件可以影响一生的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