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3月27日下午,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手塑山河,心润家园”——地理模型手工制作活动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中海苑3号楼2层共享学习空间处举行。本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知识应用与手工创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劳动中感受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活动拉开序幕,学生们携带自行准备的黏土、木板、颜料等材料有序入场,开始材料预处理与模型规划工作。各组同学围绕所选地理主题展开细致讨论,在底板上勾勒出等高线、地形轮廓等基础框架,山河的轮廓在此时逐渐清晰。
同学正在勾画模型轮廓
在模型搭建环节,学生们充分发挥创造力,用材料搭建模型基底。在匠心巧手下,看似普通的材料开始初具山河雏形。有同学选择使用废弃可回收材料,在保证美观、稳定的同时,践行环保的理念。
同学正在搭建基底
接着,同学们对模型进一步修正,确保美观的同时力求科学地展现各地理要素。经过两个小时的精心雕琢,形态各异的地理模型逐渐成型,涵盖喀斯特地貌、河谷侵蚀、火山构造等多种典型地质现象。
最后,同学们对模型进行最后的加工,上色并为其添加装饰,使之更加自然、美观,为模型增加一些细节。
本次活动通过手工制作深化了学生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同学们以用心之手塑造山河,用灵巧之心滋润家园,以劳动雕琢出一片片多姿多彩的袖珍世界,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未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将举办更多类似的手工制作实践活动,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专业素养,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发出了不同的感慨。2024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班范人继同学说道:“尽管说,我们都没有丰富的手工经验,但是我们用时间来弥补。一沟一壑,我们用小刀慢慢雕琢,用石膏慢慢涂改。一黄一绿,我们用调色盘细心调色,希望能更加准确地展现黄河流域部分的全貌。黄河历经时间的沧桑,而我在制作中慢慢体悟。”
2024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班赵龙飞同学说道:“以前总觉得黄河是‘流淌’在纪录片里,直到这次亲手把她的轮廓一寸寸勾勒出来,我才真正触摸到‘母亲河’的脉络。建模时反复揉捏的石膏粉,指甲缝里浸透的颜料,看似琐碎,却在模型成形时有了意义。原来‘母亲河’不是遥远的图腾,是可以用掌心温度丈量的存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黄河流域的地理图景,更让我触摸到了‘母亲河’的温度——她的泥沙里裹着千万年的故事,她的弯道里藏着无声的哺育。”
还有同学说道:“在没有尝试制作模型前,总是觉得那些作品并不容易完成,但只要动手去做,就会发现学以致用是一件多么快活而简单的事情,思绪随着双手的舞动在山河的胚土上一泻千里。看着自己双手下的黏土被塑造成山河的形状,染上江山的色彩,不单单让我为自己的动手能力感到有所成就,更是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又亲密了几分。”
通讯员:刘建勋
编辑:胡业文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