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听听他们的故事——青年人在奋斗”为题刊发了6位青年代表的奋斗故事。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届毕业生赵均威作为代表之一,分享了自己从上学时参加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开展志愿支教,到毕业后选择奔赴祖国西部,成为一名贵州定向选调生的故事。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身份在变,但赵均威扎根西部的初心始终不渝,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海大学子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勇毅担当的精神品格。
扎根西部 坚守初心
■ 赵均威 贵州德江 选调生
2015年,我到山东青岛,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读书。那时的我未曾想到,十年后会在贵州的山村里与村民们聊着家常,将青春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
作为山东潍坊人,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临近家乡的青岛求学。大学期间,我的人生规划似乎都停留在齐鲁大地。直到2019年春,校园宣传栏上一则“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启事”让我第一次将目光投向祖国西南地区。我渴望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基层中成长。没有犹豫,我报名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成为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中学支教。
站上三尺讲台,我不仅传授知识,更播撒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孩子们也逐渐将我这个“外来者”视为“自家人”。在一次次的教学交流中,我与一位同样热爱教育的本地老师渐渐熟识。共同工作的日子里,我们从探讨教学到畅聊生活,彼此的心渐渐靠近,并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诺言。
2020年,支教工作圆满结束,我返回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正是这一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贵州不仅山川壮美,更蕴藏着对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我一定要回来!
2023年,我如约而至,通过选拔,成为了一名基层一线的选调生,到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毛田坝村担任支书助理。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身份在变,扎根西部的初心始终不渝。2024年底,我和爱人步入婚姻殿堂。一路走来,时常有人问我:“远离家乡、扎根西部,值得吗?”我的回答始终如一:值得。在这里,我找到了热爱、责任与担当,也见证了这片土地持续向好的变化。
如今,贵州发展正提速前行,交通日益便捷,产业不断壮大。这里景色壮美,人们热情好客,安逸得很,欢迎大家来德江做客!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