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4年,在中国海洋大学、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岱崮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等全力支持下,“第一书记”牢固树立片区思维,积极培育农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造血式”产业项目,创新实施“四抓工作法”,相关经验做法被“灯塔-党建在线”省专班第一书记帮扶动态、《大众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闪电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雪鹏等一行专程前往燕窝村看望并调研省派第一书记工作,提出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积极提供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当地赋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强基层组织
凝练抓党建经验做法。创新实施“四抓工作法”,相关经验做法被“灯塔-党建在线”省工作专班第一书记帮扶动态报道,燕窝村获评2024年“蒙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学校机关党委与燕窝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海大凭借在知识、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燕窝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燕窝村为海大提供了基层实践场所,双方在共建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注重在抗旱减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村党员赴外地调研学习,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抓班子、带队伍、育新人。通过走访调研和考察培养,补齐村“两委”班子,班子结构更加合理,成员能力更加全面。发展党员1名,培育入党积极分子2名,积极培育后备力量。
二、推动村富民强
创新实施“四抓工作法”,产业助农、文旅兴农、教育启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深化合作抓产业
发挥海大专业优势,推动强村富民。针对燕窝村以林果种植为主产业、缺乏二产三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开展“专家学者进岱崮”系列服务活动。积极协调多方力量,搭建起学校和当地的纽带,设立燕窝村“乡村振兴”研究专项、“揭榜挂帅”暑期社会实践专项。邀请管理学院周荣森教授帮助村民们开展电商运营培训,帮助意向村民开通微信视频号,拍摄宣传短视频,为蜜桃、板栗等农产品提供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策略;学校工会积极参与岱崮镇政府蜜桃宣传推广活动;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印红教授探索“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深入开展校地合作,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先后有22个单位300多名专家学者、大学生赴蒙阴县送科技、文化,竭尽所能为当地赋能。在帮扶过程中,注重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融入大学生实习实践,构建实践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筑牢信念根基、增长知识才干。招商引资,联系青岛企业家建设岱崮镇睫毛生产分厂,实现燕窝村第二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着眼文旅抓基础
通路筑桥联村共建,发力片区旅游。按照“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思路,为将美丽山水转化为美丽经济。邀请管理学院董志文教授规划打造燕窝文旅休闲特色村,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开局破题的重要抓手。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高质量建设2条进村路、1座进村桥,使燕窝村在交通上融入了片区发展;建成2处占地面积5000平米的亲水休闲园区、120平米的文化广场以及入村节点、公交站台等配套设施,维修更换路灯28盏,设计燕窝村村徽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文旅吸引力,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立足片区开展“跨村联建,跨镇帮扶”。促成在岱崮地貌核心区签约挂牌“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把地质专业课设在岱崮地貌上,将博士思政课开到了孟良崮,提升了岱崮地貌科研水平与品牌价值;邀请水产学院高勤峰教授指导蒙阴坦埠镇三文鱼养殖;牵头燕窝村和笊篱坪村共同申报复旦大学乡村振兴小院挂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赴岱崮镇开展红色党建活动,为擦亮“岱崮地貌 军工文化”品牌建言献策;会同崮乡文旅集团积极宣传推介,以实际行动助力岱崮镇全域旅游发展。
三、真情服务群众
(一)情系学童抓教育
教育启智润乡梓,“归雁”真情助振兴。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激励并行,组建“山海小课堂”,邀请海大6位教师和18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燕窝村,开展为期15天假期支教活动,为当地40多名少年儿童量身定做20余门课程,村“两委”全员上岗,保障孩子安全及后勤。
推出“成长导师”一对一长期帮扶机制,志愿者与孩子及其父母结对帮扶,通过定期的线上沟通、回访等方式,持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动态。自筹资金1.6万元,学校出版社、水产学院等捐赠图书5.5万码洋,助力“书香燕窝”建设。组织蒙阴县第一中学学子到海大参观座谈,为学子们展示了广阔的学习天地。梳理燕窝村在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建立村在外青年人才群,打造带不走的新农人队伍和后备力量。
(二)凝聚力量抓帮扶
聚焦“一老一小”,充分发动人脉资源,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精心制定资助台账,常态化开展助童援助和扶危助困,用心用情服务地方群众。2024年组织各种捐赠13场次,为留守儿童捐赠助学金共计1.5万元;向燕窝村、岱崮镇小学、岱崮镇政府、岱崮卫生院等单位捐赠了路灯、柜式空调、电脑、打印机、健身器材、图书、学习用品、救灾物品等物资,总价值56.5万元。
深入开展“爱心棉鞋暖过冬”“情暖六一”等系列慰问活动,帮扶范围全面覆盖了全村178名70岁以上老人以及53名学童,切实有效地改善了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弘扬孝善美德。
文:贾林 周文燕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