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优良校风

作者:侍茂崇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10-08

我是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海洋系的。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成立,我被学校录取为第一批青年教师。在长达65年的教学生涯中(现在我还帮助年轻老师带研究生),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校风淳朴,育人为先,自始至终倡导理论与实践统一。因此,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回望百年海大,许多事、许多人仍历历在目。

派学生参加1958-1960年全国海洋大普查

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也是中国首次将海洋科学研究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当时学校党委下了很大决心,将海洋系除去应届毕业生和入校新生之外,全部投入到国务院这一伟大决策之中。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赫崇本先生,是当时海洋系系主任,他亲率海洋系一百多名师生参加这支普查大军,鏖战中国四海。在延续两年的海上调查作业中,没有一人因苦怕累,因为晕船而做了逃兵。即使晕船呕吐直至胃空吐血,也坚持在天摇海转的实验室内将实验做完。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优秀调查队员的称号,三分之二学生受到口头奖励。这次调查共获得各种海洋科学资料9.2万份,图表7万多幅,样品和生物标本共1万多份。根据这些资料,我国海洋科学家对中国近海的海流、水团、波浪、潮汐、海水化学性质、海底沉积和地貌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海洋调查报告文集共14册。这是我国海洋文化史中,第一次有了四个海域系统的、全面的海洋科学资料,是中国海洋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建造“东方红”海洋调查船

上个世纪60年代,山东海洋学院教学中最头痛的事,就是没有出海工具——“,不单教学需要,船也是海洋研究的必备手段。海洋学院一定要建造自己的海洋调查船!这是当时山东海洋学院党委共同的梦寐以求的心愿。

历届领导,特别是侯连三副院长、赫崇本教务长,不断上下求索,找海军,找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领导,在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的那个时期,是党和政府远见卓识,果断决策,历经五个春秋,1965年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下水了,完成历史上第一个自建海洋调查船的创举。

“东方红”船在30年历史航程中(19961月退役),不辱使命地完成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还先后承担来自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几十项重大海洋研究课题,以及兄弟院校海上教学实习任务,参与了多次重大国际海洋合作考察,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石臼所大港选址与建设

1973年初,我国港口吞吐能力非常薄弱,经常发生船舶压港、压货、压车的情况。周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唤醒多少专家的梦想。19783月,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作了报告,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此刻,坐在台下认真聆听小平同志讲话的侯国本先生,心情无比激动。他是学工程的,他知道,当时我国深水泊位只有51个,吞吐能力只有1.2亿吨,严重阻碍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只有建设更多港口,才能满足我们这个海洋大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他的调研,石臼所将是一个优良的大港选址。

侯国本从北京回到青岛,一方面与山东省经委建港指挥部联系,一方面向校领导汇报。校领导高云昌、赫崇本等同志非常支持侯国本的想法,认为此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以致用——身处山东,发展山东,自是当仁不让;二是锻炼一批人才,为未来海洋工程系建立奠定基础。因此决定,“东方红”调查船要配合石臼所大港选址可行性调查;给侯国本先生的海洋工程研究室专批一块地盘,建立办公室和风浪槽,研究风浪对大港堤坝的破坏性。赫崇本还语重心长地对侯国本讲,当初费尽心力把你从西安调到青岛,就是要把海洋工程搞上去,没有海洋工程,海洋学院就是不完备的,就缺少实践的一只脚。

1978年开始,先后有海洋系、地质系、化学系、生物系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东方红船两次介入调查,并编写了约两百万字的调查报告。当时恰逢石臼港与连云港的大港选址之争,经李先念主席批复,在全国港工专家内部进行辩论。经过一个月的集体研讨,最终将大港港址定在石臼所。

石臼港(现改为日照港)的选址过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因为专家建议而对国家已决定的重大建设项目作出修改。目前,日照港在全球沿海港口排名第7位。

东营大港——找寻“无潮点”

1961416日,在黄河三角洲发现油田,并且命名为胜利油田。石油出来了,但是石油工人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是交通,特别是海上运输。无论是建筑器材,还是开采石油的构件,都要靠汽车。而可以提供海上运输的港口几乎没有。有海无港、有河无航的现实严重制约胜利油城东营市的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只有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建港直接输送原油,才是最经济、合理的。然而,在黄河三角洲找一个港址谈何容易——黄河无穷尽的泥沙,搅碎多少建港专家的美梦。

1983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滋然、副校长徐家振等一行五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坐着越野车行驶在距家千里之外的黄河三角洲的荒原之上,此次行动主要是为即将开始的黄河口各项调查工作做前期准备。无潮点可以建港是侯国本先生主要理论依据。无潮点在哪里?茫茫大海看不见,摸不着。许多文章都说就在五号桩附近,对我们来说,附近是不行的,要尽可能找出最接近位置,以便布置港址。

“无潮点”成了一块通灵宝玉!有了这块“宝玉”,就有说服那些暂时反对建港的理论依据。

19831211日至19日,是我们选定的找寻无潮点最佳时机。侯国本先生亲自游说海军出动一艘大登陆艇,配合学校东方红号调查船和临时雇来的5艘小渔船,在五号桩外面直指东北方向一字排开。两个班级的实习学生,分别登上7艘船只,进行长达8天的连续调查,最终确定无潮点的位置。

1986年,在东营建成油田专用码头。事实证明,无潮点附近不但没有淤积,海底还略有冲刷。1988年,黄河海港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来,黄河海港改称为东营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事实表明,海大的领导是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他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以说,优良校风是百年海大的底蕴。

(侍茂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359月生于江苏宿迁,1955~1959年山东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辑,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等,是山东省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专著有《海洋调查方法》《物理海洋学》等。译著有《物理海洋学导论》《海洋锋》《海洋与环境》。科普专著有《海洋史话》《海洋资源》《沧海桑田》《一代宗师赫崇本》《传奇教授侯国本》《浪里也风流》等。)

文章来源:第2261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4年8月29日)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