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大和山东大学 (青岛时期),学校一直是青岛市高等教育的领军者,对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相互交错,共融共生。
海大的历史,与青岛的历史一脉相连,共同发展。清政府1891年在青岛驻军设防,青岛开始建置。海大的校址,最早就是清政府的驻军兵营。兵营后面就是今天的青岛山,德国人称为俾斯麦山,右侧就是八关山。
德国占领青岛后,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青岛要塞,其中有四大兵营,兵营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在原清军兵营基址上修建的俾斯麦兵营,这就是海大历史上的主校区。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将俾斯麦兵营改成万年兵营,仍然驻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兵营成为北洋军阀的第五师第十旅的驻地。1924年,胶澳督办公署把兵营变成了私立青岛大学校址,这是青岛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也是青岛高等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私立青岛大学的筹建,首先是基于当时社会对民族教育的呼声非常强,要求清除青岛殖民地文化,发展民族教育,重建民族文化体制。在1923年初,胶澳警察厅首先出台了新的道路、山头、岛屿、公园的命名法,完全去除日本文化,除公园、浴场外,所有地名均以中国的行政地名来命名。不过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以后,将“东关街”改成了“大学路”,这是青岛第一条以学校、单位命名的道路,充分说明青岛政府和人民对于私立青岛大学的重视。第二是青岛确实需要一所大学,另外一点就是当时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说到私立青岛大学,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任校长高恩洪。高恩洪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他在北京政府当过交通总长、教育总长,1924年到青岛担任胶澳商埠督办以后,面临着沉重的财政压力,除了巨额的青岛市政财务支出之外,还要负担海军渤海舰队的巨额费用,另外还要承担第五师第十旅在青岛的费用。高恩洪就借用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势力把第十旅从青岛移防潍县,既节省了政府的军费开支,又腾出了兵营办大学,可谓一举两得。为筹措大学创建的经费,高恩洪想了很多办法,创办了青岛地方银行,又与康有为共同举办文物藏品拍卖会,但资金数量太少,遂又动员青岛富商作为私立青岛大学的股东,出资筹建大学。5月份筹建,10月份开学,这是在中国教育史上很少见的。
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之后,几经周折,多灾多难,但是一直坚持了下来。在1927年和1928年,日本两次入侵山东,占领青岛一年半的时间。特别是第二次入侵,占领青岛、济南和胶济铁路整整一年时间。在日本侵占山东期间,校长宋传典做了很大的贡献,没有让学校关闭,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私立青岛大学一直坚持到1929年国民政府筹办国立青岛大学,当年私立青岛大学的学生们曾经发起保校活动,要求把学生老师合并到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在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上建设的国立青岛大学,也是青岛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青岛高等教育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校长杨振声是毕业于北大的著名教授,是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杨振生是以北大的模式来办国立青岛大学。他的办学特点是特别重视文科、历史学科、考古专业等。
1932年,因为学潮问题,国立青岛大学改成国立山东大学,这又是一个转折。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青岛市和山东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名人荟萃。现在青岛有60处名人故居,一多半是海大、山大历史上的人物,主要是文科教师———这方面有点偏。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慢慢改变,宏扬科学,崇拜英雄正在成为主流。像山东大学的童第周这些科学家都得到了重视,其他对青岛和大学的文化教育科研起到重要作用的名人也都逐渐被关注,有些已列入名人故居名单。现在这些名人故居占了青岛旅游的很大一部分资源,这对青岛文旅产业也是一大贡献。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城市发展很快,不管是市政、经济、文化教育、外贸等方面,都处在全国城市前列。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在给蒋介石的一封电报中,很自豪地说“青岛已与上海、广州鼎峙而三”。所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特批准许青岛每年发行定额五百万元的债券,使得青岛有更加充裕的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工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我们的海洋科学、天文气象科学非常发达,而发达的重要原因是青岛市与国立山东大学密切结合的结果。青岛市政府所属的青岛观象台跟国立山东大学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使得青岛的海洋科学、气象科学、天文科学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像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海洋科科长宋春舫等都是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的兼职教授。宋春舫还帮助杨振声校长创办国立青岛大学的图书馆并兼职馆长。
1930年8月,中国科学社第十五次年会在国立青岛大学召开,当时学校还没有正式开学,中原大战还在激烈进行中,战场就在胶县以西的潍县一带。会议代表们绕道从海上来青岛开会。虽然人数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成果是通过了支持蒋丙然、宋春舫等人提出创建海洋博物馆的议案,最后决定在青岛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和总干事杨杏佛给予了很大支持。当时最困难的是筹建经费问题。蔡元培先生亲力亲为,不耻下问,邀请了实业部、海军部和相关政府部门捐助支持。但到最后南京各部答应的捐助都落空了,经费主要是青岛市政府和山东省政府以及胶济铁路局捐款。更令人感动的是宋春舫等个人捐了很多款。青岛观象台是气象、海洋、天文观测的发源地,是中国科学界的圣山,这座圣山又跟这座城市的大学结合了起来。
1924年担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蒋丙然,是比利时留学博士,是中国最早的气象学家,创建了气象科和天文科,创建了中国气象学会,又与宋春舫一起创办了海洋科,并长期在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是青岛水族馆、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宋春舫是留学法国的博士,北大的著名教授,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大学开设西方戏剧理论课的人。他酷爱收集西方和东方的戏剧方面的书籍,自建了一个图书馆叫 “褐木庐”,写过很多话剧的剧本以及文章,当年北大的校刊,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他的文章。1925年骑马摔伤肺部,就来到青岛疗养。宋春舫跟蒋丙然谈到中国应该要搞一个海洋博物馆,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商议创建观象台海洋科和建设海洋博物馆,从此投身到海洋科学事业当中,成为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创建人。当时青岛市长胡若愚也非常支持青岛观象台创建海洋科,支持创建中国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水族馆。这些人对于海洋科学的贡献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1932年5月8日中国海洋研究所青岛水族馆建成开幕,胡若愚已经离职,剪彩的人是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青岛水族馆的建成对于中国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和海洋科普的促进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推动了国立山东大学对海洋学科的设置与发展。
1935年,中央研究院和太平洋学会中国分会又计划筹建四个海滨生物研究所,因为日本当时对中国海洋生物的掠夺是非常猖獗和肆无忌惮的,所以当时的政界和科学界都开始重视海洋生物的保护和开发研究,不管是沈鸿烈还是胡若愚,以及国立山东大学的杨振声、赵太侔,都支持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机构。创建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时,明确约定是国立山东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办。青岛观象台的蒋炳然等人,国立山东大学的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等生物科学家都参与了筹建与管理工作。1937年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建成,是四个计划中的海滨生物研究所中唯一建成的一个。可以说,青岛海洋科学和研究机构是青岛市和国立山东大学合作的产物,因而也是中国近代海洋文化的发源地。
青岛历史上曾多次被帝国主义所侵占、所奴役,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城市,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青岛人民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到青岛解放,青岛一直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反动派的中心城市。在历次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中,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都是青岛学生运动的领袖和中心。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私立青岛大学的进步学生罗荣桓等人,作为青岛学生的领袖,走上街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南下请愿运动以及反对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斗争中,特别是1946年山东大学复校以后,在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反对美军枪杀市民、要求美军撤出中国的反美运动以及要求收回被美军占领的山东大学校址运动中,山东大学学生都是走在运动前面的。这些革命运动,也培养了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像我们熟知的国家领导人罗荣桓、俞启威等,他们都是从海大这个校园里涌现出来的英雄,也是我们青岛的骄傲。
青岛解放以后,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非常突出。特别是海洋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时,青岛观象台、水族馆、山东大学一直是密切配合,教学研共同推进。原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华文,后转入山东大学任教,促进了大学的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和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些科研教育部门的存在,促进了青岛海洋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青岛海洋产业的发展,使青岛成为中国著名的海洋科学、海洋产业和海洋文化城市。
1958年山东大学西迁济南以后,对青岛而言是一个损失,但是青岛也有幸产生了新的一流学科、一流学校,就是山东海洋学院。正因为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科普机构的存在,才使青岛始终在海洋教育、海洋科研、海洋文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为青岛的经济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一个名校与名城休戚与共、繁荣昌盛的模式。
文章作者:张树枫
文章来源:第2071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9年10月24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