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

作者:孙丽君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13

14岁时,投身行伍,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20岁时,“带着特异的经历和一身泥土气息”,从湘西独闯北京。这个高小毕业,曾经“连标点符号都不晓”的湘西青年,以“人性的治疗者”自居,硬是凭着一支笔、一颗心成为驰骋文坛的一匹黑马。30岁时,在徐志摩的推荐、校长杨振声的提携下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青岛的青山绿水,自此酝酿了湘西青年笔下的一派天光水影。
  是年1931年8月,湘西青年的名字叫沈从文。
  沈从文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据当时听过他小说史课程的学生臧克家回忆:
  “沈先生上课,声语低,说的快,似略有怯意……对爱好文艺的同学诚心提携”。
  操一口难懂的湘西话的沈从文,不善于学院派的“讲课”,而善于“谈天”。 他讲课没有讲义,只是即兴的漫谈,凭直觉说话。经常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作业讲一些问题,从不引经据典。他的“谈天”教学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都是在启发学生怎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
  “要贴近人物来写”。这是沈从文教学生创作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从不给学生出命题作文,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的长处不在讲,而在改。他给学生作文写的批语,有时比学生的作文还长。将教书与写作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样长于写作的沈从文弥补了讲课的缺陷,同时,教授写作也为他提供了尝试各种文体创作的机会和条件。
  在青岛,沈从文资助了学生臧克家出版诗集《烙印》;1933年,写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卞之琳来青岛,谈及出版诗集的困难。沈从文在抽屉里还放着张当票的情况下,慨然拿出30元支持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巴金与青岛结缘,牵线者也是沈从文。1932年9月,巴金来到青岛,沈从文把自己的屋子让给巴金住,自己暂住在学校里。巴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创作了短篇小说《爱》,并为中篇小说《砂丁》写了序。闲暇时,巴金便“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
  在青岛,有喜也有悲。在这里,沈从文听到了半师半友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噩耗,他连夜坐火车去济南送徐志摩最后一程。他在纪念文章中写道:觉得相熟不过五六年的徐志摩先生,对我工作的鼓励和赞赏所产生的深刻作用,再无一个别的师友能够代替……在这里,沈从文四年的马拉松爱情终于开花结果。“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爱的这个女子就是苏州姑娘张兆和。1932年,张兆和来到了青岛,与沈从文牵手。他们绵绵相伴55年的情爱传奇,至今令人感叹。
  当沈从文在青岛市福山路3号的小楼上,遥望着汇泉湾碧海蓝天和中山公园的满目翠绿时,他感慨道:“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在这里,蓄势待发的创作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 “湘西世界”。 短短两年间,他陆续写出了几十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传记:《记胡也频》《记丁玲女士》和《从文自传》;创作了《泥涂》《阿黑小史》《凤子》3篇中篇小说,《八骏图》《三个女性》《若墨医生》《黔小景》《月下小景》《静》等20多篇短篇小说。沈从文后来回忆道:“我一生读书消化力最强、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旺盛,也即是在青岛海边这三年。”
  享誉中外的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构筑了一个充满真、善、美,同时又略带感伤的世界,凸显了其对人性美的执着追求。《边城》虽写于北京,却“也多酝酿于青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崂山北九水姑娘的影响。”
  一个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一个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的文学大师,却在生命的后40年里终止了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1988年,沈从文寂寞地走完了86年的生命历程。墓碑镌刻着他的手迹铭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青岛属于青年的沈从文,虽然只有两年多时光。青岛时期是沈从文创作收获的最丰时光,更是记忆中的一段华尔兹。如今福山路3号依然如旧,大门上写着故居的字样。时常有人在庭院门口流连、沉思,不知他们是不是为了追寻沈从文当年的足迹而来?

文章作者:孙丽君

文章来源:第1850期《中国海洋大学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