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碧海沃土育诗翁

作者:杨洪勋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13

在我校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以数学零分、国文九十八分的成绩考入,毕业时又以《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奉献给广大读者,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新星。他,就是被誉为世纪诗翁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臧克家参加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试中,臧克家数学交了白卷,语文有两道考题,一道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一道是《杂感》。臧克家两道都做了。他在《杂感》里,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中文系主任、诗人闻一多教授从这首杂感里,看出了臧克家所蕴积的文学素养,便判给他98分的高分,从而使臧克家被学校破格录取。
  当时,臧克家考入的是梁实秋任系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又酷爱文学,便转入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从此,便成了闻一多门下的一位高足。臧克家后来用感激的语调回忆道:“从此,我成了闻一多先生手下的一名中文系的弟子,从此我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在闻一多先生的精心指导与热情鼓励下,臧克家更加努力、诗情大发,先后写出了《炭鬼》《象粒沙》《老马》《神女》《元宵》《难民》《老哥哥》等诗篇。闻一多将《难民》《老马》两首拿到《新月》月刊上发表,受到广泛重视,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臧克家便开始大步地走上中国诗坛。
  1933年7月,臧克家第一本诗集 《烙印》问世,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文学》《众志月刊》《益世报》等报刊连续刊载评介文章。文学家茅盾、朱自清、老舍等纷纷撰文,予以肯定与褒奖。闻一多在为该书所做的《序》中,把臧克家比作唐代的孟郊,他说:“除了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必然的差别不算,我拿孟郊来比克家,再适合不过了”,“克家如果跟着孟郊的指示走,准没有错。纵然像孟郊似的,没有成群的人给叫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反正诗人不靠市价做诗。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臧克家从此蜚声文坛,成为1933年中国文坛新人之一。
  在《烙印》诗集里,最著名的就是那首经典名作《老马》,它是臧克家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臧克家的标志性诗作。《老马》充分体现了以浅见深、以简博约、情与景会,虚实相生的诗美个性。诗人在“老马拉车”的简单画面中,融入进了丰厚的象征性意蕴和忧愤深广的情思,劳动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屈辱和苦难的历史以及沉默坚韧的性格,诗人对农民悲剧深切的同情与悲悯,在“老马”这一单纯的意向得到典型化呈现。80多年过去了,至今读来仍然感到那种亲切,那种深沉,令人感慨万端。
  在青岛,臧克家除了写农村题材的诗歌外,还将视角转向了在城市生活的贫民。青岛天主教堂动工兴建时,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工人的悲惨情景,义愤填膺,于1933年9月5日到6日,连夜写出了著名长诗《罪恶的黑手》,震动了整个文坛。《罪恶的黑手》于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收录了《罪恶的黑手》《小俾女》《答客问》《生命的呐喊》等17首诗歌。
  中国文学史认为,臧克家是介于由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派”与后期的“新月派”之间的诗人。他的创作既有“中国诗歌会”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新月派”“纯诗”的潜质。因此,他的诗不粉饰现实,不逃避现实,在表现方法上多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臧克家为新诗的发展在“新月派”和“现代派”之间走出了一条臧克家式的创作之路。
  臧克家曾表示,有朝一日要在“一多楼”做一名解说员,向人们宣传闻一多的 “红烛”精神。1984年,学校决定在“一多楼”前竖立闻一多塑像。臧克家欣然命笔,写下了 《闻一多先生碑文》。

文章作者:杨洪勋

文章来源:第1848期《中国海洋大学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