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声:84年前的那一笔浓墨重彩

作者:孙丽君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13

青岛黄县路7号,是一座掩映在法国梧桐绿荫下的两层红瓦老楼。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时常高朋满座——我们看到“身材修长,仪表甚伟”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与执掌学校学术“牛耳”的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方令孺等学者教授在此谈诗论道,纵论天下。
  “杨振声”三字约是1918年伴随着“新潮社”的成立而出现的,那时他是北京大学国文系学生。“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曾两度被捕入狱。“五四”当年秋赴美留学,先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哈佛读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即投身教育,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1930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导和直接扶持下,青岛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诞生。杨振声由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
  作为蔡元培先生的得意门生,杨振声效法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海纳百川,广邀名师硕学赴青任教。一时间,名流云集,英华蕴聚,令全国各大学瞩目。如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英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黄敬思任教育系主任兼教育学院院长,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曾省之任生物系主任,赵太侔任教务长。此外,闻宥、游国恩、沈从文、陈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为繁荣学术,杨振声还经常邀请学术界的泰斗、权威如章太炎、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等人来校讲学,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一度显赫。
  杨振声用“为山九仞”,比喻师资水平是能否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关键。因为九仞之上“才可以巍然千载而不崩”。他主张从严治校,尤重视办学质量。他在校内实行淘汰制,规定比许多名校更为严格的制度,形成很高的淘汰率。他希望学生“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
  为使初创学校后来者居上,杨振声倡导文理兼通,中西兼容,以办学特色取胜。在对青岛、山东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古迹文献等作了深入的考察分析后,他提出了“依青岛和山东的地理之便可以发展且可以领先于其他大学”的颇具远见的办学规划,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在杨振声看来 “……海边生物学,中国大学中有研究此学之方便者,唯厦门大学与国立青大。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他提出的特色学科也成为国立青岛大学的“树立之道”,并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青大将为海边生物学研究之中心”的期望也开始初步得到实现。
  杨振声把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视作盖房子打基础。据载,初建校时的国立青岛大学,一年经费仅四十余万元,是同级院校的三分之一。杨振声便撙减开支,勤俭办学,大量置办图书和教学设施。他常说“在行政上多花一文,这一文便是虚耗;在基础上多花一文,这一文便是建设”。为节省开支,他还把校长住宅让给了普通教师,自掏腰包租住黄县路7号。
  1932年,杨振声因学生运动和教育部拖欠办学经费等诸多原因而多次提出辞呈。这年9月,南京政府批准他的辞职请求,并且把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杨振声在青岛未能完成“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的办学规划。不过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写下其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这所大学其后的发展或深或浅带上杨振声的印记。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乃全国海洋学科的领航舰队,今天的青岛乃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皆证实了杨振声当年创设海边生物学科的真知灼见。

文章作者:孙丽君

文章来源:第1839期《中国海洋大学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