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楼上

作者:杨洪勋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13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东北角,有一树木葱茏、花影扶疏的美丽而幽静的院落,一栋坐北朝南的玲珑壮观的二层楼房,红瓦黄墙,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驰名岛城的“一多楼”。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由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作为诗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战士,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走下楼”来,投身于爱国运动,并为之悲壮殉身;作为学者,他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范围涉及楚辞、唐诗、乐府、古代神话、古文字等众多领域,且屡有建树。诗人、学者、战士构成了他完整的一生,形成了他崇高的人格。闻一多先生的挚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这样评价他: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1930年夏天,闻一多先生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担任学校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教授,开始两年之久的青岛教学、科研生涯。青岛是闻一多完成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在青岛创作了诗歌《奇迹》《凭借》和散文《青岛》。抒情长诗《奇迹》是闻一多诗歌的压卷之作,诗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诗人徐志摩誉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奇迹中的奇迹”。《青岛》是闻一多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抒情写景散文。在这篇千余字的短文中,他以洗练的文风、浪漫的情怀,对青岛的四季作了诗一般的描绘,对青岛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留下了他对岛城青岛的美好印象。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唐诗》《名著选读》和《中国文学史》等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为外文系学生开设了《英诗入门》。在教学中,闻一多备课充分,考证翔实,不囿旧规,富有创见,因此他的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当闻一多先生走进教室的时候,只见他身材瘦削,叼着大烟斗,穿着普通长衫、布鞋,戴着黑边眼镜,头发较为凌乱,同学们欣赏的就是他这种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
  结合教学,闻一多全面展开《唐诗》研究,旁及《诗经》和《楚辞》,构成他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他学术生涯的基础。来到青岛后,他的唐诗研究全面展开,短短两年完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撰写了《全唐诗人小传》,编订《唐文学年表》、《说杜丛抄》,校勘《全唐诗》,选编《唐诗大系》等。闻一多是现代当之无愧的经学研究大师,其研究成果尤其引人入胜。他在《诗经》新训诂学及文化人类学取向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闻一多青岛时期,《诗经》研究的初步成绩就是《匡斋尺牍》,是他研究《诗经》的第一批重要成果。标志着他的学术研究由唐诗上溯至《诗经》,自此构成了他研究古典文学较完备的格局(先秦至唐)。
  青岛是闻一多一生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既有诗人的激情,又有学者的睿智,还有战士的气质。写诗、教诗、评诗、研诗这一条清晰的线条,勾勒出闻一多在青岛时期文化活动的基本概貌。
  1932年8月,闻一多辞别青岛,到清华大学任教。一多楼静静地竖立在学校的一角,穿越时空,似乎还能看到闻一多先生的身影。诗人臧克家充满深情地回忆恩师闻一多:1930年到1932年,“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晚睡的很少,为了研究,他惜时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为了学术研究,闻一多很少走出当年的第八校舍(今一多楼)。“闻一多在楼上”,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两年的时光虽然短暂,闻一多的文化贡献和治学精神却永不磨灭的镌刻在青岛、海大历史文化的长廊上。

文章作者:杨洪勋

文章来源:第1844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4年4月25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赵奚赟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