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案例
中华民族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不断指引我们向海图强,挖掘释放“海”的潜力。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将海洋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为加快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基础、更深沉和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肩负着繁荣发展海洋文化的重任。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文化引领战略,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文化研究、教育、传播高地,在海洋文化传承创新、海洋意识教育培养、海洋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展现新作为。
创建海洋文化研究所,传承发展海洋文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是海洋的第一品格,也决定了海洋文化之博大精深。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阐发,不断繁荣海洋文化,是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的第一路径。在海洋文化研究的潮流中,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研究所及其团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于1997年创建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是全国高校中最早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在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沿海城市与区域变迁、海疆史地与中外关系、海洋文艺与产业发展等领域研精覃思。
在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海洋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大典·海洋分典》《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等理论著作,带动了全国海洋文化理论的建设发展,深化了对海洋文化理论与实证的研讨。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研究领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将研究成果课程化、教材化,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为此,学校在国内首开“海洋文化概论”课程,编写了第一部海洋文化专业教材《海洋文化概论》,构建起了完整的海洋文化课程体系。
“热爱海洋文化”“厚植文化素养”“跨学科学习”,这些是中国海洋大学开办的首个微专业——“海洋历史文化”的关键词。
微专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围绕一定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质开设,以培养学生的不同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作为国内海洋人文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以历史学为本体,以传统文化为渊源,以海洋文化为特色,通过架构特色鲜明的课程群,形成交叉性、探究性、前沿性的精致小型专业体系,以期在已有专业之外丰富学生的海洋人文素养,拓展其视野和格局,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
通过不断构建完善的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将海洋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广大学生了解海洋历史、认识海洋文化、树立海洋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自古就具备的自强不息、刚毅有为、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气质。
建设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培育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乘风破浪,向海图强。海洋强国的建设、海洋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海洋意识的建立。带着对海洋文化教育与生俱来的责任,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海洋意识培育的排头兵。
2019年3月,学校成立了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并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建海洋科普研究中心。2020年,中心挂牌山东省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对接和推进全省“海洋文化教育工程”建设。
自成立以来,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深耕海洋教育,立足青岛,覆盖山东,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政策研究、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科普宣教的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与高水平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海洋教育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致力于全国海洋教育的推广普及,不断为坚定全民“蓝色信念”贡献力量。
《我们的海洋》系列教材
海洋科普教育是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意识建立的重要途径。在人们对海洋的兴趣和热情日益高涨的今天,只有认识海洋,才能进一步经略海洋。
为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了海洋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海洋兴邦”小程序、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普资源库等电子资源平台,出版了《中小学海洋教育专用挂图》,突出海洋国土的概念,配以丰富的海洋知识讲解。并编写了山东省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读本《齐鲁海韵》,以山东省海洋文化特色,为全省海洋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还推出全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在全国10余个省、区、市的中小学使用,有效传播海洋知识,推动海洋意识由沿海向内陆传播。
《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的专栏之一,《知行合一之海洋的文化》《齐民望长安》《素养海洋,格物千秋》……专栏的每篇文章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角度阐释和解读海洋文化。
海洋科普不仅要有准确无误的知识细节、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更需要文化引领,融入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元素,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举办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促进海洋文化交流传播
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生机与活力是海洋的特点,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内涵。与之相映衬,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活动,便与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携手前行。
2012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发起并与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共同创办了全国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大赛旨在向青年学生中普及海洋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至2021年,现更名为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该项赛事已举办了十年。十届大赛,十大主题,数十万件作品,如百舸争流、百川归海,展示着青年学子们对于海洋的妙想奇思,对海洋文化的触摸感知。
回顾首届大赛,仅有120余所大学的学生提交了2380余件作品。但2021年的第十届大赛,参赛高校已多达1685所,385所中学及部分职业学校也组织学生踊跃参赛,参赛学校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征集作品26万余件。参赛学校数量有了10余倍的增长,征集作品的数量更是有了100余倍的增长。大赛现已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创意、教育、传播的最大交流平台。
大赛的终审主席之一、清华大学教授何洁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在大赛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关注。这体现了当今青年学生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和担当。”大赛的另一位终审主席、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郭线庐也持相同观点:“大赛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班人了解和掌握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海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意义更加深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海洋世纪”的东风,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面对浩瀚的海洋,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引领海洋文化创新发展与传播,浩海求索,谋海济国,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谢杉杉 李华昌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文源:2022年2月18日[山东教育新闻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高校实践 | 融合与创新: 以传统文化为渊源 打造海洋文化“高地”
编辑:刘一韬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