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木板年画
本站讯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城, 历史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古城风貌浓郁,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调研团成员本次将集中与汴京灯笼张、汴绣、朱仙镇木版年传承人进行采访与对话,来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7月9日上午,调研团一行人来到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根据张家祖宅建成“汴京灯笼张”的博物馆。色彩斑斓的彩灯,瞬间吸引了调研团队的注意。随后张俊涛的儿子张钰豪为成员们讲述了木版画灯笼、庆贺元宵灯笼、奥运福娃灯笼、五谷菊花灯笼的制作工艺与美好寓意,大家无不感慨于其制作工艺之精巧。对于张俊涛来说汴京灯笼张正在实现从“养家糊口”到“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变,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张俊涛先后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农大、河南大学、等各类学校举办公益讲座数十场,多次担任学校的三下乡活动的承接方;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获得社会大众广泛好评。扩大宣传的同时,张俊涛也注重将现代线和传统线的结合与中华传统大数据的收集,提高效率也为接下来个性化的定制做准备。张俊涛的父亲说过“在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我家的了,我们有责任的把它传承下去。”父亲说过这句话给张俊涛给予了深刻的印象,他有责任也有信心把汴京灯笼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7月10日上午,一行人来到素花宋绣博物馆,“素花宋绣博物馆”几个大字,博物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素花投资成立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院内环境优雅,花草处处可见。在此处大家既可欣赏到一流水准的精美绣品,也现场观赏到刺绣老师们运用一针一线绣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从小小的刺绣窥探到专属于开封传统文化的风采。汴绣多以古代名画、传世名作为题材,尤以人像最为突出,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卷中北宋人民的生活气息从绣布上散发出来,让队员们不禁感慨“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1959年,王素花和姐妹们绣出的全本《清明上河图》,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国庆十周年的贺礼,献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王素花同时受邀请参加国庆10周年劳模观礼活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接下来调研队员也对王素花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大家无不被她从容不迫,淡泊宁静的气质所吸引。在王素花眼中汴绣发展现状非常好“它的未来一定也是灿烂辉煌。” 如今的汴绣,作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承载着中原文化,流传到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馈赠,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月11日上午,调研团成员来到了开封博物馆,拜访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太运徒弟兼开封博物馆年画保护中心主任蔡瑞勇。在蔡瑞勇的热情讲解下,队员们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朱仙镇木板年画随后声名大振。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形象古朴,色彩奔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成员在蔡瑞勇的介绍下了解了朱仙镇年画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同时成员们也体验了一把自己制作木板年画的过程,染色、覆纸、刷色,每一个步骤都要仔仔细细。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然而也存在着与众多非遗文化相同的问题——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希望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教育结合,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教育结合,才能走进青年人的心中,才能长盛不衰,希望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引进教科书,从小就告诉孩子有这么一种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孩子的心里从小埋下美好的种子,同时希望相关高校相关专业能够开设相关课程。唯有如此,我们的民间艺术才不会断代,才会源远流长。”蔡瑞勇真诚的说道。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开始慢慢走入校园,每年都会举办至少十几场走入校园宣讲的活动,积极引领学生来参观朱仙镇木版年画展览馆。”在文化产品上面,朱仙镇木板年画也与文具用品结合,开发与生活相关的产品,以此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天很短,也很长,在开封传统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属于那个朝代的辉煌,绚丽。目前传统文化的确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制约,但是随着调研与采访的深入,也可以感受到传承人的决心与信心,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去了解、去喜爱、去发扬。
文:姜瑄 图:蔡子沐 闫润
采访汴京灯笼张传承人
刻板
汴绣合影
汴京灯笼张合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