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产业收获高端“土豪金”——记我国培育的高端牡蛎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作者:冯文波来源:中国海洋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9-04-08 字号:

  4月8日出版的《中国海洋报》在第三版刊发了题为《牡蛎产业收获高端“土豪金”——记我国培育的高端牡蛎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的专题文章,对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李琪教授团队历时8年,倾心选育我国高端牡蛎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的艰辛历程、创新突破,以及助推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全文转发如下:

  当下正值牡蛎肥美的时节,在山东、辽宁等沿海居民的餐桌上,一种外壳呈金黄色的牡蛎凭借“高颜值”的形象备受追捧,被大家称为牡蛎界的“土豪金”。这一通体金黄、自带光芒的牡蛎品种,便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琪教授与他的团队历时8年精心选育的我国第一个高端牡蛎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海大2号”项目的成功将为我国牡蛎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发挥重要作用。“‘海大2号’的育苗在莱州,养成在荣成,研究团队成员长期守在育苗基地,确实很辛苦。”李琪说,正是凭着这股韧劲,项目取得了成功,科研团队得到锻炼。在此期间30余名研究生顺利拿到学位,甚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高校的教师、研究生也慕名来此学习。

八年四代选育 终获“金色”牡蛎

  牡蛎,俗称蚝,又名蛎黄、海蛎子等,味美且营养价值丰富,是颇受大众喜爱的“海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牡蛎价格昂贵,经济价值十分可观。“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牡蛎养殖没有高端品种,多为大路货,严重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李琪说。

  为了改变我国牡蛎养殖业良种匮乏的问题,2014年李琪带领科研团队成功选育出牡蛎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不仅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而且对实现海水养殖良种化,推动牡蛎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选育长牡蛎“海大1号”的同时,李琪和他的团队也开启了培育我国高端牡蛎品种的创新之路。在平常出海作业或开展育种工作时,李琪发现个别牡蛎一侧的外壳呈金黄色,于是他们就把这种牡蛎挑选出来,进行家系选育,然后再从其后代中选择左右壳均为金黄色的进行交配,历经2代之后,再进行2代群体选育,对其生长速度、出肉率等进行改良和优化,又经过连续两年生产性养殖对比实验以及小规模的推广示范养殖,最终培育成功了我国牡蛎的自主高端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并于2017年4月获得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6)。

  “海大2号”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39.7%、37.9%和25.0%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被沿海养殖户喜称为“金牡蛎”“金蚝”。

  回首这一新品种的培育之路,李琪表示,8年来,在团队成员精诚合作、辛勤付出下,除了偶尔的一些小波折,总体比较顺利。苗种选育期间,赤潮、台风和水质变化往往会给幼小的牡蛎苗以致命打击,一旦一个代际的选育中断,他们前期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为此,李琪带领团队分别在多个不同的海区进行选育,做好备份,防范风险。“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李琪说,这也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树立品牌形象 助推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养殖的牡蛎品种主要是长牡蛎(俗名“太平洋牡蛎”)、福建牡蛎(俗名“葡萄牙牡蛎”)和香港牡蛎(俗名“近江牡蛎”),长江以北海区主要以长牡蛎为主,“海大2号”的成功选育,无疑给亟须转型升级的北方牡蛎养殖业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在李琪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长海牡蛎产业群”的微信群,里面大多是辽宁省长海县的牡蛎养殖业主,他们时常就牡蛎养殖中出现的难题请教李琪。当听说李琪团队又培育出了高颜值的“海大2号”时,他们竞相打听苗种的购买渠道,并希望先从自己的养殖海区进行示范。尽管每天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很重,但李琪还是会挤时间回答养殖业主的提问。他说,看到自己培育的牡蛎养殖户愿意养,老百姓喜欢吃,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还有不错的社会效益,他在忙碌中自有一份快乐。

  长牡蛎“海大2号”问世以来,凭借“土豪金”外壳,以及成活率高、出肉率高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在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广为养殖,在打造牡蛎品牌,丰富百姓餐桌的同时,也为我国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不断助力添彩。

  在选育长牡蛎“海大2号”的过程中,李琪和他的团队收获的既有忙碌和快乐,还有一系列成果:获国家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人。鉴于李琪在牡蛎育种领域的突出贡献,2014年山东省授予他“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称号。

继续培育良种 加强人才队伍

  “金牡蛎太漂亮了,外壳我要收藏制作工艺品。”“肉质细嫩爽滑,又甜又鲜,真赞!”……在2019年1月举行的第四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上,游客对长牡蛎“海大2号”赞不绝口。

  “冬吃蛎子,夏吃蛤。”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是食用牡蛎的最佳月份,特别是春节前后,正值牡蛎大量上市的时节,不仅个头大,而且肥满度高、味道鲜美。“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区养殖的牡蛎生吃最佳,其次是烧烤。”李琪说,他不仅喜欢吃牡蛎,而且也时常向大家介绍食用牡蛎的最佳时间和方式。

  目前我国牡蛎养殖的年产量已占全球的80%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牡蛎养殖国。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端牡蛎消费市场一直被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品牌占据,国产牡蛎很难脱颖而出,只能走低端路线。“我们是牡蛎养殖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李琪说,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与国外品牌竞争的良种,要想实现从牡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的转变必须走良种培育之路。他表示,育种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路,长牡蛎“海大2号”只是他们在培育我国高端牡蛎品种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高端品种问世。

  由牡蛎养殖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途中,牡蛎育种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李琪表示,既要立足我国现实,埋头苦干,也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开拓视野,在交流互鉴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我国的牡蛎育种“梦之队”。

通讯员:冯文波

李琪教授(右三)与团队成员查看长牡蛎“海大2号”生长情况

4月8日出版的《中国海洋报》第三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